终于看完了《黑暗森林》(我自己写剧透,哼!)
2008-06-17 10:59:52
<br><br><font face="Verdana"><font face="Verdana">
<br><br><p><font face="Verdana"> 看完了《黑暗森林》。怎么说呢,很奇怪的感觉,我本来想写一个比较长的书评,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做了一点笔记,写了不少字,但是看完之后却懒得去写一个很完整的评论。<br><br> 因为我这个文章不是约稿,没必要说好听的或者刻意说不好听的,也没必要照顾大家感受,我要说的是完全个人的感觉,不接受任何批评。<br><br></font></p>
<br><br><p><font face="Verdana"> 我这个人厚道,先交代主要剧情。说:<br><br> 400年后三体人杀到,地球毁灭,所以现在就要做准备。这里有俩重要设定:在三体人的干预下,一个是地球人的科技水平基本提升不了多少了,一个是地球人干什么外星人都知道,除了你的“思维”他不知道。<br><br> 地球人定了四个“面壁者”(也搞不清楚怎么选的,完全扯的),非常牛,全人类都听他们的,想干嘛就干嘛,他们的任务就是想办法拯救人类。因为地球人干什么三体人都知道,所以他们的想法不能说出来。另外有些地球人,有点像轮子功的意思,把三体人当老大,就帮三体人猜,猜对两个(搞不懂猜对了就猜对了,为什么还要告诉面壁者,日本动漫式的深沉啊)。<br><br> 然后出于某种原因(不是重点,没什么鬼原因,写作的需要而已,在我看来完全说不通,扯的),一些人冬眠了,到两百年后再醒过来,发现时代变化了,地球人罩住了,普遍认为外星人算个球,不用怕。面壁者里剩下两个,这时候也醒来了,其中一个的真实计划暴露了,原来他的目的就是要让地球人都患上“逃跑主义”思想,不要跟外星人打,因为打不过,这些逃跑主义的人被称为钢印教。而且由于他两百年前的工作,导致现在有地球人依然坚信打不过三体人,所以可能要出乱子。<br><br> 出乱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怕飞船外逃(万一舰长坚信地球人一定打不过,肯定就逃了),所以就搞审查,换舰长。然后两百年前来的一个鸟人做了执行舰长,因为这个人是在钢印教出现之前冬眠的,所以肯定不可能是钢印教,所以应该很安全(这种理由离谱到完全听不懂的程度,逻辑在哪里?)。结果巧了,这个人虽然不是钢印教,一样认为地球打不过,跑了。<br><br> 三体人的一个汽车大小的探测器杀到(还不是大部队),强得不像样,几分钟把地球人自以为牛逼哄哄的舰队搞定,只跑了俩。这些跑了的舰队,争夺资源,包括叛逃的,可以认为最后只有两艘离开了地球。<br><br> 最后一个面壁者,这个人两百年前发了个“咒语”做试验,后来大家都认为他纯搞笑的。结果外型探测器横扫地球舰队之后,大家发现他两百年前的咒语罩住了,说哪个星球挂哪个就挂。然后就大揭秘了:大意就是,宇宙僧多粥少,所以一个文明知道其他文明的确切存在,肯定是要消灭对方,没任何可商量的余地。他很多年前的咒语,就是一个星空图,标示了一个星球的位置。大概其他的文明认为那个星球上有智慧生命,就把那个给灭了。所以他最后就跟三体人摊牌:你们要消灭地球,我就把你们的位置发送出去,那样肯定其他文明也要消灭你。<br><br> 三体人一想,我靠,算了,不闹了,暂时就不消灭地球人了。故事结束。</font></p>
<br><br><p><font face="Verdana"> --------</font></p>
<br><br><p><font face="Verdana"> 对小说整体的感觉较为复杂,有一点惊喜、一点遗憾和一点感动。<br><br> 一点惊喜指的是“面壁者vs破壁者”的设定(罗辑不算在里面)。虽然面壁者的出场彻底地散发着日式动漫的气息,就差找四个高中生,但是这一情节对于我来说,依然引起了极大的智力上的兴趣,当然这对于作者的挑战更大。写“对决”是非常困难的,但戏剧冲突强,容易产生高潮,阅读体验会非常好。所以看到这段我很兴奋。我跟一个朋友说,这种“智力上”的兴奋感,上一次是看《死亡笔记》,无法遏制地深入剧情并且充分动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去替故事中的主人公思考。<br><br> 一点遗憾恰恰也是“面壁者vs破壁者”,除去面壁者的出现极为离谱不谈(这种莫名其妙的事情,基本只有日本动漫里的政府才会干),对决本身也写得较为平庸,因为没有对决的过程,突然杀出一个人,说:我搞定你了。然后一段说明文,就完了。所以读者也没什么可以想的。<br><br> 一点感动则是最后的大结局,罗辑玩狠的,吓住了三体人。这个感动不是说有什么感人的场面,而是一种宏大的、神秘的、形而上的、宿命感的、史诗般的阅读体验。给我这种感觉最强烈的作品,是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我很喜欢这种体验,可以算是我对科幻小说的偏好。<br><br></font></p>
<br><br><p><font face="Verdana"><br><br> 除了这个“一点惊喜一点遗憾和一点感动”之外,剩下的是广泛的平庸。这个可能是我最后不想写评论的主要原因,因为实在没什么好写的。<br><br> 如果跳开科幻这种类型,就仅仅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它真的非常平庸,乏善可陈,水准较低。人物扁平得像饼干,唯一让我觉得有点个性的,是那个配角“史强”(保护罗辑的公安);很多关键情节设计得比较低幼,有些显得极为唐突,不自然,比如莫名其妙冒出几个面壁者,比如章北海前期胜利信念与后来的突然逃亡,比如钢印的问题,比如所谓休眠的技术,很多东西都没编“圆”;小说的结构零散,且布局不平衡,有些地方过于冗长拖沓,比如罗辑的感情问题;戏剧冲突较弱,高潮强度不够,就我的感觉来说,让我兴奋地几乎没有任何一方是“剧情”,而是“设定”或者“科幻点子”;叙事粗糙,不紧凑,描述性文字过多,且对渲染气氛无助,动不动就写人的“眼睛”,我都看得烦死了。<br><br>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点子很好,故事很差。<br><br></font></p>
<br><br><p><font face="Verdana"><br><br> 就我个人的感觉,觉得整部小说的信息量不是太大,换言之,没“发生太多事情”。大量的笔墨花在这三个方面:描述,次要的、不吸引人的事件,不重要的、过渡性的对话。如果把这部小说给没读过的人复述一遍故事,你会发现三言两语就讲完了。小说就像一个冬天里的大树,主干俱在,但都光秃秃的,极不茂密。<br><br> 这跟作者风格有很大关系,《黑暗森林》显然是很“硬”的,相当的描述和我所认为的次要事件,很多都是为“硬”服务的,可能我个人早已过了看到术语就兴奋的年纪(回想我的少年时代,确实是这样,看到科幻小说中的学科术语就很激动,故事性的要求则是次要的),所以我并不关心那些听不懂的术语背后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而寻求对于“事件”的理解,所以有些东西完全激不起我的兴趣。比方说,章北海刺杀事件,我会很关注,但对于详细解释什么飞船好,我则不关心;我会对面壁者制造武器做了那些工作感兴趣,但对于“理论”本身我兴趣不大,除非它是情节展开的逻辑前提(不讲清楚就没法讲故事的那种)。<br><br> 当然,硬核派的读者可能觉得这些内容不容疏忽,他们对于在“科学上”寻找其自洽性有浓郁兴趣。我是偏硬的读者,但没硬到这个程度。<br><br></font></p>
<br><br><p><font face="Verdana"><br><br> 因为毕竟是个长篇小说,故事编圆了确实很难,所以整个阅读过程中,不时会对一些剧情或者细节感到别扭,前面已经提到了一些。比如说思想控制这种东西,何其可怕的技术,不要外星人,它就足以改变整个人类了。但是小说后来就闷声大发财,不提了。再比如说罗的那个理论,罗作为唯一一个被三体人追杀的人类,想都不要想,联合国至少弄十万个人研究他吧?什么宇宙社会学的东西,什么咒语,早就该被推理出来了。说实话罗自己都没想到的时候,我都猜出来了。居然全地球还就他一个人知道。另外,联合国之类的什么政治体,反正这些高级政治人物的智商也完全出于不着调的状态,很多决议我都觉得像小孩过家家一样。<br><br></font></p>
<br><br><p><font face="Verdana"><br><br> 我认为,套用电影学理论的一个术语,这篇小说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实现“自我消抹”。换句话说,看这个故事的时候,很难让我一直沉浸在书里面,总时不时会有种“这么写是为后面的剧情服务的”或者“毕竟是个小说,没有太离谱就行了”或者“科幻小说可以这么瞎掰”的感觉,看着看着就跳出来,提醒自己“这是一个小说”。相对来说,小说的最后五十页稍微流畅一些。<br><br></font></p>
<br><br><p><font face="Verdana"><br><br> 我澄清一下,虽然以我挑剔的眼光看来,《黑暗森林》让我不满意的地方太多,但从整体上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尽管我基本不会看第二遍。<br><br> 刘是一个很有“科幻思路”的作家,他的科幻能力着实令人感叹,但是他的写作能力却相对平庸了很多。因此,对于我这种科幻迷来说,完全可以接受他的作品,也能获得很大的乐趣。但单纯从小说创作的角度看,《黑暗森林》有大量有待改进之处。<br><br></font></p>
<br><br><p><font face="Verdana"><br><br> 结论:“故事”精彩,质量上不逊于译文版的外国科幻;“小说”值得一读,但不值得再读。</font></p></font></font><br><br>
我一谈文学就有人骂我,一怒之下,我开始搞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