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昆:从扶助之手到掠夺之手——盐引与明代金融市场
2015-08-11 11:49:27
[toggle=off]<br><br>[title]● 陈昆 [/title]<br><br>[content]男,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货币金融理论。 [/content]<br><br>[/toggle]<br><br>【摘要】在16世纪,甚至更早时候,中国实际上已经出现过具有现代信用特征的金融工具,即盐引。令人遗憾的是,它还远未能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现代金融系统从而为大规模的现代工业生产提供动力,就已经夭折。明末盐引的废除使近代中国很难发展出现代银行制度和有效的资本市场。本文通过“掠夺之手”的理论视角去考察盐引与明代金融市场的发展轨迹。进一步地,本文试图为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及其长期制度变迁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提供一个逻辑一致的研究框架。本文认为,强大的专制主义政府的存在及其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扼制和扭曲了市场力量的成长,进而导致近代中国走入低效制度与落后经济相互加强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历史上曾长期领先西方的中国在近代迅速衰落。<br><br>【关键词】掠夺之手,开中法,盐引,纲法,制度内卷<br><br>引言<br><br>明初洪武时期,朝廷为了解决边镇的庞大军需问题,以商业利益来吸引民间商人资本,动员、利用民间资本参与军需物资的转运,即开中招商政策。这其中朝廷并不支付转运军需物资的费用,仅仅是以食盐的销售权作为商人转运军需物资的补偿。按照明代开中法,商人先把粮食运送到北方驻军处,交粮后商人会得到一张凭条,以此凭条他们可在南京换回经营食盐特许的“盐引”,然后再凭借盐引获得一定量的食盐便能在指定的地点销售。这样商人们就能够靠买卖由政府专营的食盐“盐引”获利,而政府财政的压力也因此得到缓解,整个过程中“盐引”的作用类似政府信用保证下的一种国债。这一复杂的流程在明代中后期演变为边商与内商的分工,边商运输粮草获得盐引之后转卖给内商,内商到盐场去支盐。结果盐引便有了市价,并逐渐成为一种“期货工具”或有价证券,成为一种民间资本投资的对象[toggle=off]<br><br>[title][sup][注1][/sup][/title]<br><br>[content]科大卫:《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57-67页。[/content]<br><br>[/toggle]。但盐引投资经常被朝中的权贵所掌控,而且受到官员食盐走私的影响。最终,盐引市场的混乱和无利可图使得朝廷在1617年废除了盐引买卖,并把食盐的专卖权授予了几个大的盐商家族。自1617年至清政府倒台前夕的1910年,这时期国家将食盐的生产、收购、运输和销售权,部分或完全转让给了商人,即商专卖[toggle=off]<br><br>[title][sup][注2][/sup][/title]<br><br>[content]藤井宏:《明代盐场研究》,载于《北海道大学文学部纪要》,1952年第1卷,第66页。 [/content]<br><br>[/toggle]。“自此,食盐专卖权成为皇帝的荫庇”。这种荫庇使得本来作为“国债”性质的盐引成为了国家与大商人之间“官督商办”的纲法[toggle=off]<br><br>[title][sup][注3][/sup][/title]<br><br>[content]科大卫:《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57-67页。[/content]<br><br>[/toggle]。开中法向纲盐制的转变形成了一批特殊的专卖商阶层,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走向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br><br>诺思(1999)的研究表明,有效率的经济制度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toggle=off]<br><br>[title][sup][注4][/sup][/title]<br><br>[content]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content]<br><br>[/toggle]。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激励,使得个人的经济努力达到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水平。社会所曾达到的最好状态是提高私人收益使之尽可能接近社会收益,以提供充分的激励来实现经济增长[toggle=off]<br><br>[title][sup][注5][/sup][/title]<br><br>[content]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页。 [/content]<br><br>[/toggle]。当存在激励因素促使人们去攫取而不是创造,也就是从掠夺而不是从生产或者互为有利的行为中获得更多收益的时候,那么社会就会陷入低谷[toggle=off]<br><br>[title][sup][注6][/sup][/title]<br><br>[content]奥尔森:《权力与繁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content]<br><br>[/toggle]。国家是一个有规模经济性质的暴力组织,并由此成为产权界定的主体[toggle=off]<br><br>[title][sup][注7][/sup][/title]<br><br>[content]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页。[/content]<br><br>[/toggle]。既然国家成为产权制度决定的主体,那么,国家就必然要对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状况负责。因此,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toggle=off]<br><br>[title][sup][注8][/sup][/title]<br><br>[content]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页。[/content]<br><br>[/toggle]。如何设计国家制度,发挥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就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之中。Barry Weingast把它概括为“本质两难”(fundamental dilemma):国家需要足够强大,才能具有足够的强制力来执行合约;但国家又不能过于强大,以至于它可以不受约束,滥用自己的强制力,通过宣告产权无效或使所有权残缺任意侵犯公民的财产和权利[toggle=off]<br><br>[title][sup][注9][/sup][/title]<br><br>[content] Barry Weingast.Self-Enforcing Federalism:Solving the Two Fundamental Dilemmas[Z]∥Working Paper,Hoover Instit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1997:117. [/content]<br><br>[/toggle]。“诺思悖论”实质上是国家(政府)的权力悖论,拥有权力的人可能会滥用权力,也无法做出可信的承诺来约束其未来的行动[toggle=off]<br><br>[title][sup][注10][/sup][/title]<br><br>[content]Acemoglu,Daron.Why not a Political Coase Theorem?Social Conflict,Commitment and Politic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3,31(4). [/content]<br><br>[/toggle]。<br><br>看待国家的作用,有三种不同的答案,对国家进行了多维解读,使人们对国家的认识更加符合现实。国家被斯密看成一只“无为之手”。他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就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国家不应该去干预经济活动,国家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福利经济学把国家看作是一只“扶持之手”。在福利经济学家看来,市场并非如古典主义者所描绘的那样是万能的,市场也会失灵,如垄断和信息不对称,并且,市场失灵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国家的干预则正好可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从而增加社会福利。显然,在福利经济学的国家理论中,国家总是善意的,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其目标[toggle=off]<br><br>[title][sup][注11][/sup][/title]<br><br>[content]Stigliz,Joseph E.On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State [M].Oxford: Blackwell,1989:56. [/content]<br><br>[/toggle]。奥尔森把国家看作是一只“掠夺之手”。奥尔森等人通过对历史上国家行为的研究发现,国家的行为并非总是出于善意,即使为了增加社会福利,国家也有自身的利益,并会使用其所固有的强制力来谋求自身利益,国家的此种行为使其成为了“掠夺之手”,奥尔森形象地把国家比喻为具有掠夺偏好的“坐寇”[toggle=off]<br><br>[title][sup][注12][/sup][/title]<br><br>[content]Olson,Mancur.Power and Property:Outgrowing Communist and Capitalist Dictatorship[ M].New York:Basic Books,2000:123. [/content]<br><br>[/toggle]。施莱弗(Shleifer)循着奥尔森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深究,发现国家并不总是谋求长远利益,往往为了实现其当前和短期利益而不惜进行过度的掠夺[toggle=off]<br><br>[title][sup][注13][/sup][/title]<br><br>[content]施莱弗、维什尼:《掠夺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理》,赵红军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47页。 [/content]<br><br>[/toggle]。在现实世界里,国家大多数时候是同时扮演着“三只手”的角色,在市场自己能良好运行而不需国家过多干预的领域,国家甘当“无为之手”;在面对危及统治利益集团时,国家会重拳出击,起到扶持之手的作用;但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或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国家就可能是一只“掠夺之手”[toggle=off]<br><br>[title][sup][注14][/sup][/title]<br><br>[content]王一江:《国家与经济》载于《比较》,第18辑,中信出版社,2005年,第4页。 [/content]<br><br>[/toggle]。<br><br>中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加强中央集权,对国家力量的崇尚是其他民族不可企及的,这种理念反映在经济生活中,就是以国家力量取代市场力量,所以,中国历史上经济的盛与衰,都与国家有直接而重要的联系。美国学者罗溥洛就指出,“立法占整个经济制度的极少部分,正式制度供给严重短缺。中华帝国的官僚机构尽管精致繁复,但他从未确立过几项有助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政策;他从未制定过全面的商业法规,也未确立过旨在保护私人财产的司法制度;他从未发展过一种用以减轻商业风险的保险体系。”[toggle=off]<br><br>[title][sup][注15][/sup][/title]<br><br>[content]罗溥洛:《美国学者论文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236页。 [/content]<br><br>[/toggle]国家在中国经济史上所留下的足迹清楚地显示,无为而治仅局限于汉初几十年,历代鲜有效法。国家伸出“扶持之手”,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一个必备的前提是有一个励精图治的英主,不过,遍观中国历史,英主总是稀缺资源。在多数时候,国家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扮演着“掠夺之手”的角色[toggle=off]<br><br>[title][sup][注16][/sup][/title]<br><br>[content]易棉阳,周柏林:《国家在干什么?———一个经济史分析视角》,载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第34-37页。 [/content]<br><br>[/toggle]。<br><br>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通过“掠夺之手”的理论视角去考察盐引与明代金融市场的发展轨迹。通过对盐引与明代金融市场的深入剖析,企图通过一个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来解释明代金融市场从制度创新到制度内卷的整个变迁过程。进一步地,本文试图为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及其长期制度变迁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提供一个逻辑一致的研究框架,以便回答“历史上曾长期领先西方的中国为何在近代迅速衰落?”这个重大问题。<br><br>一、扶助之手:作为公债制度的开中法与公债券的盐引<br><br>朱元璋击败蒙元建立明王朝后,北方游牧民族仍然为明王朝的最大威胁。朱元璋一方面派遣大军北征,另一方面在长城沿线构筑起九个防御区,称为九边或九镇。九边东起辽东镇海滨,西至甘肃镇嘉峪关,全长5274公里。九边平时驻军达80多万,约占明代全国驻军的一半左右,其中驻军最密集的是“内迫京畿,外控夷狄”的九边之首大同一带。明代的九边军费包括常例粮饷、临时战费与军事工程费用这三大部分,成为明王朝的巨大负担,甚至一度占据了明代国家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份额。据《大明会典》记载,仅大同镇就需屯粮51万余石,草16.9万余束,秋青草176万束,此外还需要大量棉花、布匹等消费品。如果根据明代军匠日粮供给人均“日米一升”计算,明初年供给粮料约580万石;如果再计算上军马的供给问题,即马价、马料和马草的供应,则更加惊人[toggle=off]<br><br>[title][sup][注17][/sup][/title]<br><br>[content]韦祖松:《明代边饷结构与南北转运制度》,载于《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18-26页。 [/content]<br><br>[/toggle]。但对蒙古防线所经多为物产贫乏、人口稀疏之地,陕西、山西、河南等省的主要粮产区,距对蒙防线无不有数百里之遥,粮饷转运之役,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br><br>边镇军需巨大,大部分物资需从内地调遣,加之明初统治中心偏于江南,由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运输军需粮草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若完全交由官方运输,国家财政无疑会承受巨大压力;若是过于依赖民运,则需征集大量民夫,会侵扰百姓。面对过高的运输成本以及国力不足的现实约束条件,北部边境地带的军需供给,需要动员民间商人的力量来进行物资转运,而国家所能吸引民间商人的只有利润巨大的食盐。所以将食盐的销售特权授予转运物资的民间商人,较之完全依靠国家力量来进行盐粮转运与食盐的销售,显然更为有利。在考量了诸多因素后,明政府于洪武三年(1370年)通过并推行以商运为基础的盐粮开中方案。这样既免去了民运之耗费,亦解决了军需,实现了“省运费以给边储”的目的。朱元璋对此称赞道:“朕初以边戍馈饷劳民,命商人纳粟,以淮、浙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toggle=off]<br><br>[title][sup][注18][/sup][/title]<br><br>[content]《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content]<br><br>[/toggle]<br><br>简单地说,开中法就是让商人们向边镇纳粮,以此换取贩卖官盐的执照,即盐引,此即是所谓的“纳粮中盐”。开中法具体有三个程序:“开中”、“报中”、“守支”。首先,政府根据边防军需发榜招商,再根据纳粮地点及应纳粮数量确定给予开中商人的食盐数量,此举被称为“开中”;盐商如果接受政府条件,则按照榜文要求的开中项目,把军需物资运往开中地点,并从官府领取一定数目的盐引,称之为“报中”;盐商完成“报中”之后,则可以持盐引到指定盐场等候领取食盐,称之为“守支”[toggle=off]<br><br>[title][sup][注19][/sup][/title]<br><br>[content]张丽剑:《明代的开中法》,载于《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37-44页。 [/content]<br><br>[/toggle]。盐商最终将所支食盐在销售市场上出售,以获得参与开中的报酬。显然,开中商人从提供军需物资到获得食盐,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经营周期漫长,在这期间商人作为授信者,向政府提供了商业信用,商人因此承担了由交易过程漫长而产生的市场风险,而风险的大小则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守信程度,风险回报是获得食盐销售权利及售盐后的利润。“纳粮中盐”开中体制实质上就是政府利用对食盐的垄断权与商人的粮草相交换。这样以来,政府的物资需求就与商人的贩盐逐利动机连接了起来,在政府与民间商人之间以盐的专卖为媒介形成了交易活动。<br><br>从经济学角度看,盐和粮食一样,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盐和粮食又不一样,它不是任何一片土地都能出产的特殊物品,食盐主要取自海水(也有井盐、岩盐等),生产受自然条件所限,产地相对集中,容易被控制。一切由国家专卖的商品都是暴利产品。中国并不是一个缺少盐资源的国家,它的暴利主要来自官方的垄断。经营食盐可谓一本万利,历代官府都垄断其利,实行食盐官卖。因此,食盐行业具有浓厚的政府专卖色彩,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重要的财政来源。<br><br>明朝政府为了垄断食盐市场,实行计划经济。首先建立官办盐场,按照明代的户籍制度,明朝政府把一部分百姓划为灶户,专门从事食盐生产,要求灶户在盐场居住,完成食盐生产指标,即计丁办课原则。其次,明代为了推进官卖盐及开中法,按照食盐区域,施行食盐配给制,即计口给盐原则,严格依据地方府州县人口统计,并按明朝廷规定的户口盐食用标准进行运输配给。明初,政府以里甲登记人口,限制其流动,规定其赋税,而赋税又以实物税及劳役为主。盐政作为这种政治经济体制的一个部分,在食盐的生产、销售方面带有鲜明的赋税性质,可说是题中之意。值得注意的倒是在食盐的运输方面,明朝盐政从这里发展出一套类似公债的财政制度——开中法[toggle=off]<br><br>[title][sup][注20][/sup][/title]<br><br>[content]卜永坚:《商业里甲制——探讨1617年两淮盐政之“纲法”》,载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 [/content]<br><br>[/toggle]。<br><br>至洪武二十六年( 1393),明朝全国的盐产量已达到131.8 万余引,每引约400 斤[toggle=off]<br><br>[title][sup][注21][/sup][/title]<br><br>[content]《明太祖实录》卷230,洪武二十六年十月庚子,第3370页。[/content]<br><br>[/toggle],盐粮开中已成为朝廷补充军需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后,历次开中的盐引发行量实际上取决于当时九边所需的米粮数量,少则几万引,多则可达一百数十万引[toggle=off]<br><br>[title][sup][注22][/sup][/title]<br><br>[content]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5页。 [/content]<br><br>[/toggle]。下表(表一)显示,至隆庆二年(1568)九边重镇开中盐引总计达到一百四十余万引。再来看明政府解决九边军需的其他举措,以便对比。嘉靖十四年( 1535) 五月,户部“总计各运司正盐岁可得银五十四万八千四百二十七两有奇,余盐岁可得银六十一万八千三百七两有奇”[toggle=off]<br><br>[title][sup][注23][/sup][/title]<br><br>[content]《明世宗实录》卷175,嘉靖十四年五月甲子,第3794页。 [/content]<br><br>[/toggle],两项合计共得银116. 6734 万两,而嘉靖十八年后,户部解送九边的年例银虽经“奏讨加添,亦尚不满百万”[toggle=off]<br><br>[title][sup][注24][/sup][/title]<br><br>[content]陈于陛,《批陈时政之要乞采纳以光治理疏》,陈子龙等辑,《皇明经世文编》卷426,《续修四库全书》第166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98页。 [/content]<br><br>[/toggle],两相比较,则可见开中法在保证北边军事供应方面所扮角色之重[toggle=off]<br><br>[title][sup][注25][/sup][/title]<br><br>[content]赵毅、范传南:《九边防卫与明帝国的财政体制变迁——以九边军费为探讨中心》,载于《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5期,第136-142页。 [/content]<br><br>[/toggle]。<br><br>[pic=http://www.aisixiang.com/upload/images/20150811/20150811085123_90893.png]<br><br>开中总引数的确定,是明廷确定米粮与盐引交易比例的基本条件,也是确保开中法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在《明实录》中,却很少有记载。正统五年(1440年),云南大理府和金齿卫指挥使司上奏因“用粮数多,蓄积数少”,户部遂规定“中淮、浙、云南盐各三十万引”[toggle=off]<br><br>[title][sup][注26][/sup][/title]<br><br>[content]《明英宗实录》卷六七“正统五年五月己酉”条。 [/content]<br><br>[/toggle],招商中盐。此制度遂成为日后出现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措施之一。如在正统五年陕西延安绥德州的开中盐粮,则是依照上述办法开中的[toggle=off]<br><br>[title][sup][注27][/sup][/title]<br><br>[content]刘 淼:《明代国家与民间资本的联系:开中盐粮的比价关系研究》,载于《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3-11页。 [/content]<br><br>[/toggle]。其规定是“将正统五年淮盐一十二万引、浙盐八万引,如肃州纳米例”招商中盐[toggle=off]<br><br>[title][sup][注28][/sup][/title]<br><br>[content]《明英宗实录》卷六七“正统五年五月己酉”条。 [/content]<br><br>[/toggle]。天顺八年(1464 年)八月户部“共开中淮浙等运司各年盐课一百六十七万二千二百九十一引”。因开中地的仓口不等,其开中则例也不相同[toggle=off]<br><br>[title][sup][注29][/sup][/title]<br><br>[content]刘 淼:《明代国家与民间资本的联系:开中盐粮的比价关系研究》,载于《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3-11页。 [/content]<br><br>[/toggle]。关于这一点从《明宪宗实录》卷八“天顺八年八月丙午”条关于更改上纳仓口的规定中得知,原在“兰县开中引盐于甘凉缺粮仓分上纳。于是肃州仓改中浙盐九万六千八百六十一引,每引米麦各半,共四斗五升。镇夷官仓改中河东盐十万引,每引米麦豆共一斗五升。肃州仓改中河东盐一十九万五千引,每引米麦豆共一斗五升。”[toggle=off]<br><br>[title][sup][注30][/sup][/title]<br><br>[content]谭西思,《明大政纂要》卷八,“天顺八年八月丙午”条。 [/content]<br><br>[/toggle]<br><br>边商报中的意义,在于取得食盐的销售特许权。而边商的利益,实际上并不在于食盐的销售,而主要在于盐引的买卖。引价是盐商为获得食盐经营权所付出的成本,与盐商的利润息息相关。由于商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商人获利较少,甚至亏损,商人们就不愿到边镇中盐,这样会对边防不利,所以,确定合理的引价至关重要。引价的确定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因素的考量:第一是根据当时边镇局势而定,若军需紧张,则盐引价低,反之则高;第二是看市场情况,若当时米贵钞贱,则盐引价高,反之则低;第三是看政府财政情况,若是财政紧张,明政府就只能依靠调整引价,给商人优惠,来吸引更多商人来边地开中;第四,引价还与中盐之地的地理位置有关,若“道远地险,则减而轻之。”[toggle=off]<br><br>[title][sup][注31][/sup][/title]<br><br>[content](明)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content]<br><br>[/toggle]边商引价是明初国家与民间商人所确定的盐粮交换的比价,这直接影响开中商人的利益,故“引价之贵贱,视盐利之通塞,斗头之多寡。盐壅则引不得不贱,引贱则不得不减价以求售,其势然也。”[toggle=off]<br><br>[title][sup][注32][/sup][/title]<br><br>[content]《明经世文编》卷三一七,王崇古,《条覆理盐法疏》。[/content]<br><br>[/toggle]表二显示,大同仓的淮盐引价是1.0(浙盐引价是0.8),太原府仓的淮盐引价是1.3(浙盐引价是1.0),这意味着,商人每运米1石至大同仓,1.3至太原仓,可得1张淮盐盐引,凭引支取200斤淮盐。显然,越是边防任务重要的边镇其引价对商人越是有利(比如大同府、太原府),因此,在盐利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商人来到了边镇,他们“自出财力,自招游民,自垦边地,自艺菽粟,自筑敦(墩)台,自立保聚”[toggle=off]<br><br>[title][sup][注33][/sup][/title]<br><br>[content]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M].见于.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二十二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content]<br><br>[/toggle]。从此边需也就自然与盐政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故“有明盐法,莫善于开中”[toggle=off]<br><br>[title][sup][注34][/sup][/title]<br><br>[content](明)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content]<br><br>[/toggle]。<br><br>[pic=http://www.aisixiang.com/upload/images/20150811/20150811085202_75605.png]<br><br>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开中法理解为公债制度,把盐引理解为公债券[toggle=off]<br><br>[title][sup][注35][/sup][/title]<br><br>[content]卜永坚:《盐引·公债·资本市场:以十五、十六世纪两淮盐政为中心》,载于《历史研究》,2010年,第4期,第87—98页。 [/content]<br><br>[/toggle]。原因有三个:第一,开中法作为财政制度,不实行超经济的强制,而以自愿交易为原则,无需特殊的资格限定。在“纳粮中盐”开中体制下,户部出榜召商,公开招标,由于名额限制,故有“抢上之法”,意即先到先得。明初的法律规定,禁止官宦势要参与开中,愿意参加开中的商人竞争机会均等,竞争结果主要取决于其资本的多少和行动的速缓。第二,由于第一个原因,开中法促进了全国性的商品交换和商人阶层的兴起。商人运送粮食多在北方,而支取食盐多在东部沿海,在前工业革命的技术条件下,运粮与支盐的间隔相当漫长。可以说,开中法的盐粮交易,是政府的借贷行为。政府与商人之间形成了具有商业信用特征的交易形式。这种信用交易形式不仅解决了政府庞大的军需,而且为民间商人带来了广泛的商机。明代山陕商人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他们利用地域优势获得商业先机,在明代商界率先崛起。第三,开中法下的盐粮交易,不是即时的交易,也不是以物易物,而是凭一纸盐引完成交易。盐引是在商人纳粮之后才得到的,每一纸盐引代表200斤盐的价值,是政府欠债的凭据。商人凭此盐引,能够支取食盐,作为商人为政府运送粮食的报酬。因此盐引就成了政府换取商人实物的证明和商人到政府规定盐场支盐凭证的一种凭证。在商人以物换引及以引领盐期间,盐引属于信用关系的中介和凭证,既是提货凭证,又充当了延期支付的凭证[toggle=off]<br><br>[title][sup][注36][/sup][/title]<br><br>[content]孙强:《明代开中制的商业信用特征及影响》,载于《湘潮(下半月)》,2010年,第3期。 [/content]<br><br>[/toggle]。<br><br>二、掠夺之手:守支问题、开中折色与运司纳银制<br><br>(一)守支问题的出现<br><br>明代统治者为了眼前利益,超额发放盐引,从而产生了始终困扰开中法顺利实施的“守支”问题。所谓守支问题,就是盐商在边镇交纳粮草取得盐引后,并不能马上支取到食盐,被迫困守盐场,等候支盐。守支问题的产生在于官商交易方式的改变,在于明政府行为方式的改变。明代开中法与以往历代王朝的盐政并无大的不同,盐的生产仍然由灶户专门从事,再由政府垄断征收,最后被盐商报中支取,转运各地销售。不同点在于,在以往盐制下,盐商直接向征收盐课的盐政机构购买官盐然后转运贩卖而获利,而在开中法下,盐商不再向盐政机构直接购盐,而是先赴边镇纳粮,再回盐政机构支盐转贩。这样,其经营环节便由二增加为三,即一是赴边纳粮,二是返回盐政机构支盐,三是载盐转贩[toggle=off]<br><br>[title][sup][注37][/sup][/title]<br><br>[content]孙晋浩:《明代开中法与盐商守支问题》,载于《晋阳学报》,2000年,第6期,第74-80页。 [/content]<br><br>[/toggle]。这一改变使盐商纳粮与支盐两个经营环节间出现了一段间断期。在这段间断期,明廷只须出具一纸纳粮收据,便提前占用了盐商的资金。这样一来,就会出现这样一种可能:当边镇军需紧张时,可以有意延长这段间断期,将尚未产出的官盐预先开中,仅凭一纸收据提前收取盐商投资。这就为守支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可能。<br><br>开中法实施后,开中盐粮遂成为明代盐政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盐政在明代与边备关系密切,所得款项主要用于边防武备开支,这样,盐政实际就成为明廷满足边镇军需的一种手段。盐政与边政相比,边政直接关系国家安危,自然被置于更高地位。开中盐粮的多少是一个变量,主要受边饷需求制约,而边饷需求又要视边情缓急而定。边情紧急,边饷需求则剧增,开中盐粮也就作为应急措施被频繁使用。反之,开中盐粮则无必要,或所需甚少。因此,开中盐粮实际将盐政与边政直接连在了一起。由于明廷拥有一条延绵万里的西北防御线,边饷需求巨大,开中量往往超出官盐的供应量,使盐商纳粮而无现盐可支,盐商无法及时获得官盐,被迫守支。据史料记载,守支问题在洪武时期就可能已经出现了,“洪武十一年,明太祖曾敕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劳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今即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toggle=off]<br><br>[title][sup][注38][/sup][/title]<br><br>[content]《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七。 [/content]<br><br>[/toggle]。当然,政府要确保有人参加开中,在制定开中法盐米兑换价时,必须确保参加开中者有利可图,否则难以达到“足军食而省民力”的目的。即便是开中商人有利可图,开中商人可能仍然没有积极性,主要由于守支问题。由于守支时间太长,大量资金被占用,当新的开中开始之后,商人尚未收回投资,因此无力投入新的开中,其必然的结果就是“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据黄仁宇估计,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一趟开中法交易完成需时两年[toggle=off]<br><br>[title][sup][注39][/sup][/title]<br><br>[content]Ray Huang,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China,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4, p.195. [/content]<br><br>[/toggle]。另外,据《明英宗实录》卷109“正统八年址月辛亥”的一段记载,虽然正统六年政府已经把“中盐勘合”发给陕西延边军政衙门,但两年后才有商人李恭上纳粮食。[toggle=off]<br><br>[title][sup][注40][/sup][/title]<br><br>[content]《明英宗实录》卷109,第2213-2214页。 [/content]<br><br>[/toggle]这则史料印证了黄仁宇的观点。这说明,守支的时间最少是两年,有时十年八年,最长甚至达到数十年。<br><br>进一步的问题是,产生守支问题的现实原因是什么?其首要原因是明政府滥发盐引,以致于盐引数远大于官盐产量,使得一部分盐引成为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开中法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就是统治者必须抑制自己的“掠夺之手”,严格遵守承诺,发给商人的盐引总数必须与盐场当年的产量总额相符,不能超发、滥发,以便保障商人在交纳粮草后会得到食盐,“不拘资次,盐引遇到即支”[toggle=off]<br><br>[title][sup][注41][/sup][/title]<br><br>[content]《万历大明会典》卷三四,第5页。 [/content]<br><br>[/toggle]。可是,统治者往往根据边镇局势变化的需要来决定发行的盐引数量,使得发行的盐引远远超过盐场的支付能力,从而造成“守支”问题。特别是明代中后期,随着开中法的普及,开中内容随着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边储的需要逐渐由纳米中盐繁衍为纳铁中盐、纳茶中盐、纳绢中盐等多种方式,食盐几乎充当了一般等价物的角色。统治者发现,通过发行盐引并延期支盐,无需付出什么成本就可以将大量的民间资本征集起来供其使用,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种极具诱惑的、有利可图的选择。可以说,在明代的两淮盐业中,许多重大的盐政变革,如开中则例的一次次降低、“不拘资次支给”政策的出台、“常股盐”与“存积盐”问题的出现、余盐开禁及其在运司纳银、边商与内商的分化和摩擦,以及中后叶一次次的盐政疏理等,都与因困守支使商人无利可图,不愿参与新盐开中,从而导致朝廷收益无着落有关[toggle=off]<br><br>[title][sup][注42][/sup][/title]<br><br>[content]汪崇筼:《对“徽州盐商垄断“说的商榷》,载于《盐业史研究》 2003年,第4期。 [/content]<br><br>[/toggle]。统治者的“掠夺之手”破坏了与盐商达成的契约,造成了盐商的“守支困境”,最终也使得统治者自己的盐税收入得不到保证。<br><br>(二)权力寻租导致守支问题恶化<br><br>明代食盐经营是在政府控制下的垄断行业,可以说,食盐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而是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再分配的工具。食盐行业大量的垄断“租金”必然引起各个利益集团的争夺,出现权力寻租现象。特别在明代后期,官员参与开中、与不法商人勾结霸占窝引、贩运私盐情况日趋严重,其结果必然是盐引壅积,致使守支问题愈加恶化。<br><br>开中法实施之初,明太祖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下令:“公、侯、伯及文武四品以上官,不得令家人、奴仆行商中盐,侵夺民利。”[toggle=off]<br><br>[title][sup][注43][/sup][/title]<br><br>[content]《万历大明会典》卷三四,第19页。[/content]<br><br>[/toggle]明初的统治者明令禁止朝廷官员参与开中,以免产生官商勾结、侵夺民利等弊端。永乐年间,明成祖为筹集更多的资金以满足边防需要,改变了明太祖的禁令,开始批准了一些权贵关于参与开中的请求。随着开中内容的增加和开中地理范围的扩展,各级官员皆被允许参与开中。随着越来越多的官员参与开中,逐步出现排挤商人、垄断市场的行为。成化年间,权贵们可以通过皇帝敕许而获得纳粮中盐的权利,实际输纳粮草就不再是获得中盐权利的必要条件,于是纳粮中盐权利就与实际的输纳粮草相分离,成为一种可以买卖交易的权利。在当时的历史文献中,这种权利就被称为“窝”,其买卖交易就被称为“买窝卖窝”。[toggle=off]<br><br>[title][sup][注44][/sup][/title]<br><br>[content]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1996年,第8-10页。 [/content]<br><br>[/toggle]准许官员参与开中的先例一开,使得那些拥有特权的官僚得以利用权势垄断食盐贸易,利用特权霸占盐引,这种现象史称“占窝”。<br><br>权贵利用特权通过种种手段占据大量盐引。他们派家人前往开中,以致于参与开中的都是权贵及其关系人。权贵们一方面让亲属假扮军人或百姓出面承纳马草开中盐粮,另一方面还经常向皇帝奏讨盐引,每次少则千引,多则数万引。成化以后,“宗藩、贵戚之求土田夺盐利者,亦数千万计”[toggle=off]<br><br>[title][sup][注45][/sup][/title]<br><br>[content]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0. [/content]<br><br>[/toggle]。成化十五年(1479),宪帝赐给万贵妃的兄弟万通准盐五千引[toggle=off]<br><br>[title][sup][注46][/sup][/title]<br><br>[content]《明宪宗实录》卷一九四,页7。 [/content]<br><br>[/toggle];十六年,赐给淳皇后母段氏两淮官盐二万引[toggle=off]<br><br>[title][sup][注47][/sup][/title]<br><br>[content]《明宪宗实录》卷二○○,页8。 [/content]<br><br>[/toggle];成化十九年(1483),宦官梁芳“侵盗库金以数十万计,不足则给以盐……前后请两淮存积余盐不下数十万引”,致使“商引壅不行,边储日匮”[toggle=off]<br><br>[title][sup][注48][/sup][/title]<br><br>[content]夏燮,《明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6. [/content]<br><br>[/toggle]。明代政府对权贵们开中食盐网开一面,而对商人中盐则有诸多限制。比如商人中盐数额“不许过三千引”,而对权贵,“或五万、十万,至二十万引”并无限制[toggle=off]<br><br>[title][sup][注49][/sup][/title]<br><br>[content]徐泓:《明代中期食盐运销制度的变迁》,载于《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1975年,第2期。 [/content]<br><br>[/toggle]。于是,开中盐引大多被朝中权贵所把持。权贵们以便宜的价格得到盐引,然后再以较高的价格出售从而赚取巨额利润。<br><br>即使在支盐环节上权贵们也享受着一般商人无法获得的特权。普通商人无论是交纳粮草还是下场支盐,都必须在官府指定的地点进行。一般商人只能选择参与还是不参与,而权贵则可以通过特权取得盐引,然后去最好的盐场支取食盐,而且在盐产量有限的情况下,权贵们总也能够找到办法抢先支到盐。在“朝廷令人易纳马草开中盐粮”之时,“各场纳草之人,多系官豪势要,及该管内外官”。由于《大明律》规定,四品以上官员不得允许其家人和亲属参与中盐和与民争利,于是这些权贵们就设法绕开法律规定,“令子侄家人伴当假托军民出名承纳”[toggle=off]<br><br>[title][sup][注50][/sup][/title]<br><br>[content](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一。 [/content]<br><br>[/toggle]。待到支盐之时,“嘱管盐官搀越关支”,“不拘年次,本场无盐,辄易他所,三倍加支”。[toggle=off]<br><br>[title][sup][注51][/sup][/title]<br><br>[content](明)余继登,《皇明典故纪闻》(下)卷十。 [/content]<br><br>[/toggle]权贵们利用权势抢先支盐。权贵们有钱有势,盐政官员对他们逢迎巴结或姑息迁就,往往将灶户所生产的课盐“潜卖与人,或答应势要”,从而造成“官盐不足,私盐盛行”的局面。这样以来,普通商人即使守支多年也难以得到食盐。商人为了能够尽快支盐,只好想方设法巴结占据开中权利的权贵,从这些权贵手中购买食盐经营权以牟利,史称“买窝”。每千引约费银百余两或七八十两[toggle=off]<br><br>[title][sup][注52][/sup][/title]<br><br>[content](明)余继登,《皇明典故纪闻》(下)卷十。 [/content]<br><br>[/toggle]。没有门路的商人开中后可能得不到盐引,即使得到了盐引,也可能因为没有门路而在盐场守支多年得不到食盐,这样以来,没有门路的商人就只有被迫退出开中。<br><br>(三)开中折色与运司纳银制<br><br>按照明代开中法的要求,商人必须把粮草等物资输送到边防卫所,以换取“仓钞”,再按仓钞发派盐引,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并在政府指定的范围内销售。无盐引而经销食盐,属于贩私盐,要受法律严惩。如果商人们输边交纳的是粮草等农产品,则称为“本色”,如果交纳的是银钱,则称为“折色”。明初边防物资以粮食为主,开中的形式主要为“本色”。到了明代成弘年间,随着白银的使用,盐法发生了重大变革,由纳“本色”改为纳“折色”,即由纳粮改为纳银。<br><br>最初的开中折色政策是政府为了吸引商人参与开中而出台的优惠政策。据记载:天顺八年十一月,即宪宗即位尚未改元之时,明廷以报中商人稀少,下令降低当年八月在大同、宣府所开中引盐的价格,并规定“愿折银者听”,折银标准为淮盐每引折银五钱,其余盐种依中盐米数以次递减[toggle=off]<br><br>[title][sup][注53][/sup][/title]<br><br>[content]《明宪宗实录》卷十一。 [/content]<br><br>[/toggle]。此时,运粮到边区开中的商人,也希望把纳粮开中改为纳银开中。在此之前内地盐商或纳粮输边或经营商囤以换取盐引,他们在洪武时期盐法通行之时不困守支、资金周转迅速,经营顺利。但自永乐以后盐法日坏,商人们苦于守支,不少内地盐商纷纷破产,视开中为畏途。在这种情况下,正当盐商无法获利,只有那些投靠权贵者例外。事实上,盐商若不投靠权贵而免于守支,一般是不敢冒险去开中的。对商人们来说,纳银开中,缩短了守支的时间,缩短了经营周期,其益处自然不言自明。纳银开中不但有利于商人,而且有利于政府。当时白银已成为通用的货币,因而白银在财政上的运用较纳粮草为方便。很显然,在折色开中制下,商人向边关输送粮草改为折纳银两,实际上就失去了原来开中之本意。“粟贵征粟,粟贱征银”,明政府不再着眼于巩固边防,而是把食盐专卖为财政搜刮的手段,致力于充实国库,增加帑银。<br><br>但是,最初的折色制只是应急之策,对于朝廷来说,开中纳粮始终是“不可更改”的“祖宗成例”。开中折色政策的真正设立是“没官盐”的出售。“没官盐”,指被官府没收的私盐或者是批验所在秤掣官盐时所没收的超出规定数量的多余的食盐,也称为“掣割余盐。”。《明宪宗实录》载,成化二年闰三月,巡视淮扬右副都御史林聪奏言:“凤阳诸处灾伤,措置赈济别无余策,查得两淮运司仪真批验盐引所见有没官盐二万余引,已行召商卖银支用。”[toggle=off]<br><br>[title][sup][注54][/sup][/title]<br><br>[content]《明宪宗实录》卷二八。 [/content]<br><br>[/toggle]这是成化年间首例在盐场出售“没官盐”。虽然开卖的并非正额引盐,但这意味着开中盐制的禁条正在一步步地被解除,是对“祖宗成例”的又一冲击。“没官盐”的就地出售,在成化九年固定下来,规定每积至二万引即召商出售。不仅如此,也恰好在成化九年底,正额引盐也开始出现在盐场出售的情况。成化九年十一月,巡抚山西右副都御史雷复上疏,要求“鬻河东运司盐四十万引,以济山西饥民。”[toggle=off]<br><br>[title][sup][注55][/sup][/title]<br><br>[content]《明宪宗实录》卷一二二。 [/content]<br><br>[/toggle]得到允准。次年五月,经河东巡盐御史王臣建议,户部确定,今后河东盐凡开中无商报中者,均就场开卖,所卖银两由户部转拨边方[toggle=off]<br><br>[title][sup][注56][/sup][/title]<br><br>[content]《明宪宗实录》卷一二八。 [/content]<br><br>[/toggle]。此后,就场开卖引盐的事例不断出现,长芦盐、山东盐、四川盐、广东盐、福建盐、两浙盐,以至当时开中情况较好的两淮盐,都有了就场开卖的事例。至此,盐商不必纳粮边镇,也可获得经营引盐的权利。<br><br>折色制发展到到了成化末年,不但实行了纳银开中法,运司纳银制也已经形成。随着内商经济实力的增长,他们日益感到运送白银赴边开中有很多不便,于是要求一种更简便的方法,以换取盐引,借此摆脱边商的控制。因此,运司纳银制出现了。在原来情况下,以陕西、山西商人为主的边商因其地利之便,经营商囤,开中纳粮获得盐引后加价转卖给内商,内商因有“远涉之虞”,不便直接开中得引,只好接受边商的盐引。司纳银制出现后,内商则占尽天时地利。他们摆脱边商,直接纳银运司,获得盐引,虽然盐引价高,但无守支之苦,而且多得中盐机会,总算起来还是划算。于是以淮商为主的内商施展惯伎,到户部加紧活动,由于户部尚书叶淇是其淮安府同乡,加之与叶淇关系密切的内阁首辅徐溥的大力支持,于弘治五年(1492年)八月正式实行开中折色。在运司纳银体制下,盐引虽然作为商人支盐凭证和政府延期支付凭证的性质没有改变,然而由于盐引与白银的交换,因此被正式地赋予了相应的价格。实际上,在开中商人出现边商与内商的专业化分工的同时,盐引的买卖即已发生。毫无疑问,边商与内商之间的盐引交易建立这样一个预期之上,即政府保证到期支付食盐而且盐商卖盐获利。这种情况下的盐引仍然是政府出具的信用凭证,但又是一种类似期货交易的工具。可以说,盐引交易构成了一个以政府的信用担保为基础的具有期货交易性质的市场。这一市场所蕴含的商业机会进一步促进了开中商人的专业分化并影响着分化后的商人的商业地位和商业前途—边商逐渐衰落,内商开始兴起,同时,这一市场更要较多地受到政府盐务政策的干预和制约[toggle=off]<br><br>[title][sup][注57][/sup][/title]<br><br>[content]孙强:《明代开中制的商业信用特征及影响》,载于《湘潮(下半月)》,2010年,第3期。 [/content]<br><br>[/toggle]。<br><br>准许纳银解部以后,纳栗报中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这样以来,边商与内商两极分化。原来“输粟于边,利归边民”[toggle=off]<br><br>[title][sup][注58][/sup][/title]<br><br>[content]《明经世文编》卷186霍韬《哈密疏》 [/content]<br><br>[/toggle],开中折色后形势逆转,内商取得了对边商的压倒性优势。于是“西北商或徙家于淮以便盐,而边地为墟。”[toggle=off]<br><br>[title][sup][注59][/sup][/title]<br><br>[content]乾隆《两淮盐法志》卷1《盐法考》 [/content]<br><br>[/toggle]商屯解体使边商中的富商纷纷改业内商,残留的边商资力日疲,不得不仰承内商之鼻息;而水商或为内商所雇,或为托荫于内商的江湖行贩,其所以取得专卖权皆仰承于人,更无实力同内商抗衡;而内商坐场掣盐,资本增殖很快,后来索性将售盐委托给代理人经营,或转售引他人,于是内商中又分化出水商[toggle=off]<br><br>[title][sup][注60][/sup][/title]<br><br>[content]李绍强:《试论明代盐商中的囤户》,载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第66-69页。[/content]<br><br>[/toggle]。以徽商和南迁的秦晋富豪为骨干的内商构成了明代盐商的主体。由此可见,三商的分化实质上是促使内商演变为盐商的主角,边、水二商不过是它的经济附庸[toggle=off]<br><br>[title][sup][注61][/sup][/title]<br><br>[content]薛宗正:《明代的盐法变革与商人资本》,载于《盐业史研究》1990年第二期,12-24页。 [/content]<br><br>[/toggle]。但内商决不会坐困守支、正常经营,而是将投托权贵“奏讨”包占的盐引“价增数倍”卖出,以“买窝卖窝”形式坐享其成,这种脱离盐业经营转手倒卖盐引的商人实为一种寄生阶层。其通过投托权贵,牟取厚利,经弘治到万历百余年的发展,终于成为内商中的巨富—囤户[toggle=off]<br><br>[title][sup][注62][/sup][/title]<br><br>[content]李绍强:《试论明代盐商中的囤户》,载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第66-69页。 [/content]<br><br>[/toggle]。[edit]2015-08-11 12:20:56.267328[/edit]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