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大厨”靠谱吗?
2014-11-10 10:34:39
	
		计算机“大厨”靠谱吗?<br><br>2014年11月07日<br><br>【财新网】(记者 南皓)<br><br>提起IBM(NYSE:IBM),这样的一家科技大公司会如何开产品发布会?通常,在技术产品、解决方案等严谨甚而近乎刻板的文字介绍之后,可能会有一场精简的自助餐晚宴。但近日在北京银泰中心3层的ROOM餐厅,数名IBM大中华区高管,带着国宴大厨崔师傅以及ROOM主厨梁玉斌,召开了一场烹饪嘉年华。<br><br>这场筵席和“新东方”烹饪大赛截然不同。朱古力墨西哥酱、比利时腌肉布丁、克里奥羊肉虾饺、瑞士泰国混搭风味芦笋咸派、芝士九层塔薄荷芦笋披萨……这些听起来“牛头不对马嘴”,更像是“黑暗料理”的菜式,成了现场观众的试吃对象。难道ROOM这一季的菜单,也要像米兰时装周那样,标新立异玩起了“混搭”?<br><br>事实是,虽然有两位顶级大厨亲临,他们所担任的也仅仅是“操刀”和“掌勺”的角色,现场的每一道菜式,从选材、搭配到食谱制定,都是由一台IBM公司的超级计算机“Watson”完成的。<br><br>现场有位食客给出了“香蕉”“鸡翅”和“圣诞节”这三个关键词,虽然这三样东西在普通人的烹饪习惯中很难被想到一块儿,Watson还是生成了一份包括了上述食材配比及烹饪步骤的详细食谱,大厨依照食谱做出了菜肴。至于这道菜的味道,那位异想天开的食客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喜 。<br><br>而“大厨Watson”制定的食谱,是在学习了35000多种经典食谱,分析海量食材配搭,结合化学、营养学等方面数据,根据现场食客提出的需求,运算得出的。在厨师的眼中,Watson只是一块寻常尺寸的平板电脑,其背后所连接的,是装载了数千个CPU的90台服务器及IBM深度分析软件,每秒可处理500GB数据,相当于1秒阅读100万本书。<br><br>通过模拟人类感觉及认知的功能,Watson读取现存食谱,并分析食材的化学成分,发展一套味道运算法则,继而在食材中找到最佳组合。整个过程正是IBM近年来提出的又一新型运算概念——认知计算。<br><br>昔日辉煌<br><br>Watson计算机并非首次走进人们的视野。2011年2月,Watson计算机在持续3天的美国著名智力竞答电视节目《危险边缘》中夺魁,而它的对手是两位该节目的“常胜将军”——人类选手布拉德•拉特和肯•詹宁斯。<br><br>Watson机没有借助任何互联网支持,仅用预存数据,和3880个CPU战胜了所有人类选手。除了海量知识库,Watson在比赛中展示了高超的对模糊语义的解析能力,能领会题目中不少双关语、反话等意思微妙的表达方式并给出正确答案。以现场的一道竞答题为例:<br><br>这个“事件”不需要凭票入场;它是黑洞的边界,任何物质都不能从那里逃脱。(Tickets aren't needed for this "event", a black hole's boundary from which matter can't escape)<br><br>Watson给出了正确答案——事界(Event Horizon)。“事界”是一个相对论中的概念。可以看到,问题中故意加入了“凭票入场”这样的误导信息,这就要求计算机能够正确理解“event”在此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事件”,而是包含“事件”字符的其他概念。答案“事界” (Event Horizon)正好包含了事件(event)这个词,同时又和黑洞的意思一致。如果计算机纠缠于是否“凭票入场”,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运算,就会离正确答案越来越远。<br><br>可以说,Watson在此次竞赛的表现,是继1997年超级计算机“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之后,IBM在该领域又一项里程碑式的创举。“深蓝”的计算能力虽然已经非常强,但其计算模式只需覆盖国际象棋规则,相对狭小。而比起它的“前辈”,Watson能在拥有海量数据的前提下,根据所涉及知识领域不同变换计算模式,Watson计算机的第二代,甚至可以自行建模。<br><br>人工智能?<br><br>其实,无论是“深蓝”还是Watson,都已标志了计算机在某些领域是能够超过人脑的。<br><br>Gartner《2014年十大策略性技术与趋势》指出,直至2020年,智能机器的时代将蓬勃发展,具备环境感知能力的智能型个人助理、智能型顾问等将大量出现,智能机器的时代将成为IT史上最大的变革,新科技将取代人类部分工作。<br><br>美国花旗银行就已经购入Watson计算机,作为其客户服务代表。有接近IBM人士告诉记者,Watson并不是简单地识别语音并提供反馈,还要向用户回答一些银行领域的专业问题:“作为一名银行客服代表,你不能像苹果Siri那样搞笑、聊天,你需要具备智能,并能‘学习’专业银行知识。”<br><br>“但Watson的认知计算也并不等同于人工智能,两者只是有交叉。”该人士说,“就像人脑不同的部分负责不同的功能,Watson所承担的也只是认知的部分,但如果接入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其他功能,可能就能真正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br><br>IBM公关部人士周晨告诉财新记者,Watson的命名有两层含义,一是取自IBM的创始人之一Watson;二是代表了柯南道尔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华生医生”(Dr. Watson),意在其总是在破案节点起到关键作用,却又永远不会取代福尔摩斯。<br><br>背后是大数据<br><br>“Watson的背后实际上是对海量数据,尤其是非结构化数据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创新的一组算法。”IBM中国开发中心工程师王守慧说。<br><br>如其所言,虽然大数据毫无疑问是时下最热门的概念之一,但数据本身,若根本无法被理解或分析,很可能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认知计算,不失为针对大数据分析和处理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br><br>IBM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市场官周忆在烹饪嘉年华上给出了两个“15秒”:一是只用15秒时间,Watson超级计算机就可以交叉分析100万份癌症和肿瘤病历;二是用15秒处理了1000万份财务报表。<br><br>据介绍,医疗是目前Watson认知计算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医生在工作和研究过程中,往往需要研究大量的数据来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但是现在医学数据的数量之多已经超出了人类能够有效处理的能力范围。为了解病情,医生还需要向病患提出复杂的问题并且做出高度结构化的推论。而Watson的出现,则可直接把数据和问答集成到日常决策流程中。<br><br>从数据的接收、整理、分析、理解甚至预测,实际上就是在模拟人脑对事物认知的过程。故此次IBM也借着这样一个“亲民”的方式,指出“认知计算”将会是继云计算之后,计算机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br><br>王守慧表示,Watson已经把最基本的技术,比如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对语义的分析等等,都变成一个公开的服务,放在了IBM的开发者云Bluemix上,现在Watson的“内容市场”上已经存有很多免费的信息。该市场也向第三方开放,如果第三方合作伙伴在开发Watson的应用中发现了新的内容,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分享。<br><br>王守慧列举了几个合作伙伴利用Watson开放平台和编程接口开发出的创意性的应用。其中之一是个人购物专家:“现在大家都有网购经验,你可能要进行很多的搜索,花很长的时间,还不如在商店买更快。假设我星期天要参加这样一个市场活动,我的身份是工程师,这个活动又有时尚界的朋友,挑选衣服要稍微时尚一点,又符合工程师身份,就可以跟Watson用自然语言的对话方式,让它帮助你选出你满意的商品,而不是自己在那儿搜索来搜索去。”■
	
永忆相逢千万好,江湖。归渡扁舟去也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