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38
帖数:1609
魅力:3063
经验:2305
金钱:4132
注册:2007-01-11 21:24:22
103038    103038 1楼
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
2007-11-10 22:55:57

<br/><br/>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br/>  ——刘慈欣 VS 江晓原<br/>  <br/>  主持/记录:王 艳<br/>   原载于《新发现》杂志2007年第11期<br/>  <br/>    人类最终会被带到哪里?人类对于未来的信念能否一直维系?用什么来维系<br/>?科学吗?科学能解决什么?不能解决什么?<br/>    2007年8月26日,闲适的夜晚,在女诗人翟永明开办的“白夜”酒吧,《新<br/>发现》编辑部邀请到前来成都参加“2007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的两<br/>位嘉宾: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以及近年经常发表科幻评论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br/>原,就我们共同的疑惑,就科幻、科学主义、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场面<br/>对面思想交锋的精彩对谈。下面是对谈的记录。<br/>  <br/>    刘:从历史上看,第一部科幻小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特》就有反<br/>科学的意味,她对科学的描写不是很光明。及至更早的《格列佛游记》,其中有一章<br/>描写科学家,把他们写得很滑稽,从中可以看到一种科学走向学术的空泛。但到了儒<br/>勒??凡尔纳那里,突然变得乐观起来,因为19世纪后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激励了<br/>他。<br/>    江:很多西方的东西被引进进来,都是经过选择的,凡尔纳符合我们宣传教<br/>育的需要。他早期的乐观和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是分不开的,当时人们还没有看到科<br/>学作为怪物的一面,但他晚年就开始悲观了。<br/>    刘:凡尔纳确实写过一些很复杂的作品,有许多复杂的人性和情节。有一个<br/>是写在一艘船上,很多人组成了一个社会。另外他的《迎着三色旗》也有反科学的成<br/>分,描写科学会带来一些灾难。还有《培根的五亿法郎》。但这些并不占主流,他流<br/>传的几乎都是一些在思想上比较单纯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后来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br/>反而出现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上个世纪20年代。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人们希望从科<br/>幻造成的幻象中得到一种安慰,逃避现实。<br/>    江:据说那时候的书籍出版十分繁荣。关于凡尔纳有个小插曲,他在《征服<br/>者罗比尔》里面写到徐家汇天文台,说是出现了一个飞行器,当时徐家汇天文台的台<br/>长认为这是外星球的智慧生物派来的,类似于今天说的UFO。但其他各国天文台的台<br/>长们都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而不相信他,后来证实了那确实来自外星文明。这个故事<br/>犯了一个错误:其实那时候徐家汇天文台的台长不是中国人,而是凡尔纳的同胞——<br/>法国人。<br/>    刘:凡尔纳在他的小说中创立了大机器这个意象,以后很多反科学作品都用<br/>到了。福斯特就写了一个很著名的反科学科幻作品,叫做《大机器停转之时》。说的<br/>是整个社会就是一个运转的大机器,人们连路都不会走了,都在地下住着。有一天这<br/>个大机器出了故障,地球就毁灭了。<br/>    江:很多读者都注意到,你的作品有一个从乐观到悲观的演变。这和凡尔纳<br/>到了晚年开始出现悲观的转变有类似之处吗?背后是不是也有一些思想上的转变?<br/>    刘:这个联系不是很大。无论悲观还是乐观,其实都是一个表现手法的需要<br/>。写科幻这几年来,我并没有发生过什么思想上的转变。我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br/>,我个人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br/>    江:那就是一个科学主义者。<br/>    刘:有人说科学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因为科学有可能造成一些问题,比如<br/>人性的异化,道德的沦丧,甚至像南茜??克雷斯(美国科幻女作家)说 “科学使人<br/>变成非人”。但我们要注意的是人性其实一直在变。我们和石器时代的人,会互相认<br/>为对方是没有人性的非人。所以不应该拒绝和惧怕这个变化,我们肯定是要变的。如<br/>果技术达到了那一步,我想不出任何问题是技术解决不了的。我认为那些认为科学解<br/>决不了人所面临的问题的人,是因为他们有一个顾虑,那就是人本身不该被异化。<br/>    江:人们反对科学主义的理由,说人会被异化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另一方<br/>面的理由在于科学确实不能解决一些问题,有的问题是永远也不能解决的,比如人生<br/>的目的。<br/>    刘:你说的这个确实成立,但我谈的问题没有那么的宽泛。并且我认为人生<br/>的目的科学是可以解决的。<br/>    江:依靠科学能找到人生的目的吗?<br/>    刘:但科学可以让我不去找人生的目的。比如说,利用科学的手段把大脑中<br/>寻找终极目的这个欲望消除。<br/>    江:我认为很多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正面说,是中性的,要看谁用它:坏人<br/>用它做坏事,好人用他做好事。但还有一些东西,从根本上就是坏的。你刚才讲的是<br/>一个很危险甚至邪恶的手段,不管谁用它,都是坏的。如果我们去开发出这样的东西<br/>来,那就是罪恶。为什么西方这些年来提倡反科学主义。反科学主义反的对象是科学<br/>主义,不是反对科学本身。科学主义在很多西方人眼里,是非常丑恶的。<br/>    刘:我想说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用话语来说服你,和在你脑袋里装一<br/>个芯片,影响你的本质判断,这两者真有本质区别吗?<br/>    江:当然有区别,说服我,就尊重了我的自由意志。<br/>    刘:现在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我在下一部作品中要写的:假如造出<br/>这样一台机器来,但是不直接控制你的思想,你想得到什么思想,就自己来拿,这个<br/>可以接受吗?<br/>    江:这个是可以的,但前去获取思想的人要有所警惕。<br/>    刘:对了,我要说的就是这一点。按照你的观点,那么“乌托邦三部曲”里<br/>面,《1984》反倒是最光明的了,那里面的人性只是被压抑,而另外两部中人性则消<br/>失了。如果给你一个选择权,愿意去《1984》还是《美丽新世界》,你会选择哪一个<br/>?<br/>    江:可能更多的人会选择去《美丽新世界》。前提是你只有两种选择。可如<br/>果现在还有别的选项呢?<br/>    刘:我记得你曾经和我谈到的一个观点是:人类对于整体毁灭,还没有做好<br/>哲学上的准备。现在我们就把科学技术这个异化人的工具和人类大灾难联系起来。假<br/>如这个大灾难真的来临的话,你是不是必须得用到这个工具呢?<br/>    江:这个问题要这么看——如果今天我们要为这个大灾难作准备,那么我认<br/>为最重要的有两条:第一是让我们获得恒星际的航行能力,而且这个能力不是偶尔发<br/>射一艘飞船,而是要能够大规模地迁徙;第二条是让我们找到一个新的家园。<br/>    刘:这当然很好。但要是这之前灾难已经马上就要到了,比如说就在明年5<br/>月,我们现在怎么办?<br/>    江:你觉得用技术去控制人的思想,可以应付这个灾难?<br/>    刘:不,这避免不了这个灾难,但是技术可以做到把人类用一种超越道德底<br/>线的方法组织起来,用牺牲部分的代价来保留整体。因为现在人类的道德底线是处理<br/>不了《冷酷的方程式》(克拉克的科幻名篇)中的那种难题的:死一个人,还是两个人<br/>一块儿死?<br/>    江:如果你以预防未来要出现的大灾难为理由,要我接受(脑袋中植入芯片<br/>)控制思想的技术,这本身就是一个灾难,人们不能因为一个还没有到来的灾难就非<br/>得接受一个眼前的灾难。那个灾难哪天来还是未知,也有可能不来。其实类似的困惑<br/>在西方好些作品中已经讨论过了,而且最终它们的都会把这种做法归于邪恶。就像《<br/>数字城堡》里面,每个人的e-mail都被监控,说是为了反恐,但其实这样做已经是一<br/>种恐怖主义了。<br/>    刘:我只是举个例子,想说明一个问题:技术邪恶与否,它对人类社会的作<br/>用邪恶与否,要看人类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江老师认为控制思想是邪恶的,因为<br/>把人性给剥夺了。可是如果人类的最终目的不是保持人性,而是为了繁衍下去。那么<br/>它就不是邪恶的。<br/>    江:这涉及到了价值判断:延续下去重要还是保持人性重要?就好像前面有<br/>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人性没有了,但是人还存在;一条是保持人性到最终时刻,然<br/>后灭亡。我相信不光是我,还会有很多人选择后一条。因为没有人性和灭亡是一样的<br/>。<br/>    刘:其实,我从开始写科幻到现在,想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到底要选哪个<br/>更合理?<br/>    江:这个时候我觉得一定要尊重自由意志。可以投票,像我这样的可以选择<br/>不要生存下去的那个方案。<br/>    刘:你说的这些都对,但我现在要强调的是一个尺度问题。科幻的作用就在<br/>于它能从一个我们平常看不到的尺度来看。传统的道德判断不能做到把人类作为一个<br/>整体来进行判断。我一直在用科幻的思维来思考,那么传统的道德底线是很可疑的,<br/>我不能说它是错的,但至少它很危险。其实人性这个概念是很模糊的,你真的认为从<br/>原始时代到现在,有不变的人性存在吗?人性中亘古不变的东西是什么?我找不到。<br/>    江:我觉得自由意志就是不变的东西中的一部分。我一直认为,科学不可以<br/>剥夺人的自由意志。美国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地方政府听从了专家的建议,要在<br/>饮用水中添加氟以防止牙病,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其中最极端的理由是:我知道这<br/>样做对我有好处,但,我应该仍然有不要这些好处的自由吧?<br/>    刘:这就是《发条橙》的主题。<br/>    江:我们可以在这里保持一个分歧,那就是我认为用技术控制思想总是不好<br/>的,而你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这样做是好的。<br/>    现在的西方科幻作品,都是在反科学主义思潮下的产物,这个转变至少在新<br/>浪潮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反科学主义可以说是新浪潮运动四个主要诉求里面的一部分<br/>,比如第三个诉求要求能够考虑科学在未来的黑暗的部分。<br/>    刘:其实在黄金时代的中段,反科学已经相当盛行。<br/>    江:在西方,新浪潮的使命已经完成。那么你认为中国的新浪潮使命完成了<br/>吗?<br/>    刘:其实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有一场争论,那就是科幻到底姓“科”还是<br/>姓“文”,最后后者获得了胜利。这可以说是新浪潮在中国的迟来的胜利吧。目前中<br/>国科幻作家大多数是持有科学悲观主义的,及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抱有怀疑,这是受到<br/>西方思潮影响的一个证明。在我看来,西方的科学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了,到了该限<br/>制它的时候,但是中国的科学思想才刚刚诞生,我们就开始把它妖魔化,我觉得这毕<br/>竟是不太合适的。<br/>    江:我有不同的看法。科学的发展和科学主义之间,并不是说科学主义能促<br/>进科学的发展,就好像以污染为代价先得到经济的发展,而后再进行治理那样。科学<br/>主义其实从一开始就会损害科学。<br/>    刘:但我们现在是在说科幻作品中对科学的态度,介绍它的正面作用,提倡<br/>科学思想,这并不犯错吧。<br/>    江:其实在中国,科学的权威已经太大。<br/>    刘:中国的科学权威是很大,但中国的科学精神还没有。<br/>    江:我们适度限制科学的权威,这么做并不等于破坏科学精神。在科学精神<br/>之中没有包括对科学自身的无限崇拜——科学精神之中包括了怀疑的精神,也就意味<br/>着可以怀疑科学自身。<br/>    刘:但是对科学的怀疑和对科学的肯定,需要有一个比例。怎么可以所有的<br/>科幻作品,98%以上都是反科学的呢?这太不合常理。如果在老百姓的眼里,科学发<br/>展带来的都是一个黑暗世界,总是邪恶、总是灾难、总是非理性,那么科学精神谈何<br/>提倡?<br/>    江:我以前也觉得这样是有问题,现在却更倾向于接受。我们可以打个比方<br/>,一个小孩子,成绩很好,因此非常骄傲。那么大人采取的办法是不再表扬他的每一<br/>次得高分,而是在他的缺点出现时加以批评,这不可以说是不合常理的吧。<br/>    刘:你能说说在中国,科学的权威表现在哪些方面吗?<br/>    江:在中国,很多人都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此外,他们认为科学是<br/>最好的知识体系,可以凌驾在其它知识体系之上。<br/>    刘:这一点我和你的看法真的有所不同,尽管我不认为科学可以凌驾在其它<br/>体系之上,但是我认为它是目前我们所能拥有的最完备的知识体系。因为它承认逻辑<br/>推理,它要求客观的和实验的验证而不承认权威。<br/>    江:作为学天体物理出身的,我以前完全相信这一点,但我大概从2000年开<br/>始有了一个转变,当然这个转变是慢慢发展的。原因在于接触到了一些西方的反科学<br/>主义作品,并且觉得确实有其道理。你相信科学是最好的体系,所以你就认为人人需<br/>要有科学精神。但我觉得只要有一部分人有科学精神就可以了。<br/>    刘:它至少应该是主流。<br/>    江:并不是说只有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实际上,很多情<br/>况下可能相反。我们可以举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br/>    就比如影片《索拉里斯星》的索德伯格版(《飞向太空》),一些人在一个<br/>空间站里,遇到了很多怪事,男主角克里斯见到了早已经死去的妻子蕾亚。有一位高<br/>文博士,她对克里斯说:“蕾亚不是人,所以要把她(们)杀死。”高文博士的判断<br/>是完全符合科学精神和唯物主义的。最后他们面临选择:要么回到地球去,要么被吸<br/>到大洋深处去。克里斯在最后关头决定不回地球了,而宁愿喊着蕾亚的名字让大洋吸<br/>下去。在这里,他是缺乏科学精神的,只是为了爱。当然,索德伯格让他跳下大洋,<br/>就回到自己家了,而蕾亚在家里等他。这个并非出于科学精神而作出的抉择,不是更<br/>美好吗?所以索德伯格说,索拉里斯星其实是一个上帝的隐喻。<br/>    刘:你的这个例子,不能说明科学主义所作的决策是错误的。这其中有一个<br/>尺度问题。男主角只是在个人而不是全人类尺度上作出这个选择。反过来想,如果我<br/>们按照你的选择,把她带回地球,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个不是人的东西,你不知<br/>道她的性质是什么,也不知道她有多大的能量,更不知道她会给地球带来什么?<br/>    江:有爱就好。人世间有些东西高于科学精神。我想说明的是,并不一定其<br/>他的知识体系比科学好,但可以有很多其他的知识体系,它们和科学的地位应该是平<br/>等的。<br/>    刘:科学是人类最可依赖的一个知识体系。我承认在精神上宗教确实更有办<br/>法,但科学的存在是我们生存上的一种需求。这个宇宙中可能会有比它更合理的知识<br/>体系存在,但在这个体系出现之前,我们为什么不能相信科学呢?<br/>    江:我并没有说我不相信科学,只不过我们要容忍别人对科学的不相信。面<br/>临问题的时候,科学可以解决,我就用科学解决,但科学不能解决的时候,我就要用<br/>其他。<br/>    刘:在一个太平盛世,这种不相信的后果好像还不是很严重,但是在一些极<br/>端时刻来临之时就不是这样了。看来我们的讨论怎么走都要走到终极目的上来。可以<br/>简化世界图景,做个思想实验。假如人类世界只剩你我她了,我们三个携带着人类文<br/>明的一切。而咱俩必须吃了她才能生存下去,你吃吗?<br/>    江:我不吃。<br/>    刘:可是宇宙的全部文明都集中在咱俩手上,莎士比亚、爱因斯坦、歌德…<br/>…不吃的话,这些文明就要随着你这个不负责任的举动完全湮灭了。要知道宇宙是很<br/>冷酷的,如果我们都消失了,一片黑暗,这当中没有人性不人性。现在选择不人性,<br/>而在将来,人性才有可能得到机会重新萌发。<br/>    江:吃,还是不吃,这个问题不是科学能够解决的。我觉得不吃比选择吃更<br/>负责任。如果吃,就是把人性丢失了。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才有了今天的这点人性<br/>,我不能就这样丢失了。我要我们三个人一起奋斗,看看有没有机会生存下去。<br/>    刘:我们假设的前提就是要么我俩活,要么三人一起灭亡,这是很有力的一<br/>个思想实验。被毁灭是铁一般的事实,就像一堵墙那样横在面前,我曾在《流浪地球<br/>》中写到一句: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br/>么?”那就是死亡。<br/>    江:这让我想到影片《星际战舰卡拉狄加》中最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人类<br/>还值得拯救?”在你刚才设想的场景中,我们吃了她就丢失了人性,一个丢失了人性<br/>的人类,就已经自绝于莎士比亚、爱因斯坦、歌德……,还有什么拯救的必要?<br/>    一个科学主义者,可能是通过计算“我们还有多少水、还有多少氧气”得出<br/>这样的判断。但文学或许提供了更好的选择。我很小的时候读拜伦的长诗《唐璜》,<br/>里面就有一个相似的场景:几个人受困在船上,用抓阄来决定把谁吃掉,但是唐璜坚<br/>决不肯吃。还好他没有吃,因为吃人的人都中毒死了。当时我就很感动,决定以后遇<br/>到这样的情况,我一定不吃人。吃人会不会中毒我不知道,但拜伦的意思是让我们不<br/>要丢失人性。<br/>    我现在非常想问刘老师一个问题:在中国的科幻作家中,你可以说是另类的<br/>,因为其他人大多数都去表现反科学主义的东西,你却坚信科学带来的好处和光明,<br/>然而你又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这是什么原因?<br/>    刘:正因为我表现出一种冷酷的但又是冷静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是合理的。<br/>你选择的是人性,而我选择的是生存,读者认同了我的这种选择。套用康德的一句话<br/>:敬畏头顶的星空,但对心中的道德不以为然。<br/>    江:是比较冷酷。<br/>    刘:当我们用科幻的思维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变得这么冷酷了。 <br/><br/>

. [B]本ID[/B] .




精华:700
帖数:17846
魅力:42037
经验:36616
金钱:46318
注册:2002-05-05 14:20:26
40043    40043 2楼
2007-11-11 00:07:53

<br/>[QUOTE]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QUOTE]伪命题。<br/>

长沟流月去无声。




精华:97
帖数:995
魅力:2407
经验:2024
金钱:2986
注册:2003-01-28 19:52:03
119039    119039 3楼
2007-11-11 08:49:06

<br/>题目是不咋的<br/>

有话不说是痛苦的 有补丁不打是罪恶的




精华:700
帖数:17846
魅力:42037
经验:36616
金钱:46318
注册:2002-05-05 14:20:26
67056    67056 4楼
2007-11-11 19:53:17

<br/><P>刚看了全文。江总是拿文艺作品当论据。</P><P>最后的问题,显然两个“他”吃“她”是不行的,只有一个“他”和“她”一起吃掉另一个“他”才最有效。</P><br/>

长沟流月去无声。




精华:5
帖数:328
魅力:786
经验:505
金钱:940
注册:2007-06-09 22:29:24
41046    41046 5楼
2007-11-11 20:41:24

<br/>我不赞成三人一起灭亡,同样不赞成吃了其中一人。我的观点是,有时间讨论吃谁,早该想出办法了。不想办法,就会讨论吃人,这就叫人性?<br/>





精华:700
帖数:17846
魅力:42037
经验:36616
金钱:46318
注册:2002-05-05 14:20:26
17045    17045 6楼
2007-11-11 21:05:15

<br/>如果什么情况都能想出办法来,就不会有人饿死了。<br/>[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1 21:05:40编辑过][/color][/align] <br/>

长沟流月去无声。




精华:5
帖数:328
魅力:786
经验:505
金钱:940
注册:2007-06-09 22:29:24
84038    84038 7楼
2007-11-11 22:02:12

<br/>你们这点耐性,饿死了再吃也行呀,这样不就不牵涉道德问题了。<br/>





精华:38
帖数:1609
魅力:3063
经验:2305
金钱:4132
注册:2007-01-11 21:24:22
10034    10034 8楼
2007-11-11 22:19:44

<br/><P>大刘的那个问题很愚蠢,但对于江来说确实一个精明的不得了的套。手法很高明……</P><br/>

. [B]本ID[/B] .




精华:700
帖数:17846
魅力:42037
经验:36616
金钱:46318
注册:2002-05-05 14:20:26
48041    48041 9楼
2007-11-11 22:56:01

<br/><P>女的先饿死就麻烦了。</P><br/>

长沟流月去无声。




精华:38
帖数:1609
魅力:3063
经验:2305
金钱:4132
注册:2007-01-11 21:24:22
3034    3034 10楼
2007-11-11 23:55:54

<br/>也是,这么不见那个女主持说一句话啊。。[em03]<br/>

. [B]本ID[/B] .




精华:38
帖数:1609
魅力:3063
经验:2305
金钱:4132
注册:2007-01-11 21:24:22
108047    108047 11楼
2008-01-24 14:08:28

<br/><P>载2008年1月6日《信息时报》</P><P align=center>江晓原:反科学主义不等于反科学</P><P align=center>——科学将把我们带往何方?</P><P>  <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2008年开始的时候,一些问题再次浮现:人类最终会被带到哪里?</FONT></P><P><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2007年8月26日,一个闲适的夜晚,在女诗人翟永明开办的“白夜”酒吧中,科幻作家刘慈欣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就科幻、科学主义、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思想交锋。刘慈欣认为“我个人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而江晓原则说“我一直认为,科学不可以剥夺人的自由意志”。</FONT></P><P><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这次对话后来在国内外引起相当大的反响,科学与人文甚至人性,究竟应该是谁占据主导地位?我们想要怎样的一个未来?有趣的是,海外读者很多支持江晓原的观点,而大陆读者则更多地地支持刘慈欣,这或者与刘慈欣作为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拥有的粉丝数量有一定关系?</FONT></P><P><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关于科学主义的争论,是近年来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科学主义是不是等同于科学?科幻作品是不是意味着科普?科技发展的将来,人类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吗?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多年来在学术研究和科学普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的江晓原教授。</FONT></P><P>科幻作品在反思科学的去向</P><P>  信息时报:<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您在科幻电影的研究方面可以说造诣颇深,2007年出版的《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一书,系统地讲述了您对科幻电影的看法。那么您觉得科幻电影、科幻小说的盛行,对读者们会起到一个科普的作用吗?</FONT></P><P>  江晓原:以前的观念认为科幻是科普的一部分,一种形式,我们的上一代多半是这样想的,像《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样作品,可以说是典型的代表。而另一方面,科幻作家是把自己的作品划分在文学作品的范畴内的——国内的当代科幻作家也希望如此,只是文学界通常并不承认。</P><P>  好莱坞出品的幻想电影,初看起来主题多种多样,但如果仔细将它们分类,则基本上可用七大主题来容纳其中的绝大部分作品。一、星际文明——对未来世界的展望,对外部世界的想象;二、时空旅行——回到过去能不能改变历史?三、机器人——“生命”和“人”的定义、它们和人类的区别,它们会不会统治世界?四、生物工程——对滥用生物技术的忧虑,人类不能狂妄自大;五、专制社会——西方思想中持久的恐惧;六、生存环境——对未来的忧虑;七、超自然能力——我们准备好了吗?</P><P>  这些电影几乎都是在反思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是否有消极作用的一面,在思考科学技术的未来。你问大众看科幻作品会不会加强科普观念,其实一个世纪以来,科幻小说的主流是反科学主义的。</P><P>  这里有必要解释下什么是“科学主义”。国内有些人不明白它的意思,甚至自称“科学主义者”,其实这是一个很坏的词汇,是个贬义词。科学主义不等于科学,持科学主义观点的人有两个显著特征:1、他有一个信念,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今天不能解决的,明天也许能解决,现在不能解决的,将来科技发展了一定能解决……而这只能是一种假设,不到世界尽头的那一天是无法获得证明的;2、他认为科学是所有知识体系中最好最高的,可以凌驾于一切其他知识体系之上,不容置疑。</P><P>科学主义对科学本身有害</P><P>  信息时报:<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这样听起来“科学主义”仿佛是另一种信仰。</FONT></P><P>  江晓原:对啊,它怎么能解决一切问题呢?它可以解决恋爱问题吗?现存很多的知识体系,并不一定其他知识体系比科学好,但可以有很多其他的知识体系与它的地位是相等的。</P><P>  信息时报:<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有论者认为,在中国目前还广泛存在封建迷信思想的时候,谈论“反科学主义”是超前的、不合适的。</FONT></P><P>  江晓原:这种看法朴素而幼稚。在中国,一直以来科学主义带着意识形态的强势在被灌输,我们完全不缺少受到科学主义之害的这个环节。再说,由于科技不受制约地发展,环境被破坏了,这个我们已经看到了,难道非要先破坏再治理吗?我们明明可以绕过这些弯路。科学主义对科学本身是有害的:盲目地、不加批判地、失去怀疑精神、失去反思地相信科学的一切,这本身就是一种迷信,只是把“科学”当作迷信膜拜的对象而已。</P><P>  信息时报:<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也有人更激烈地提出,反科学主义是一种反智倾向,您怎么看?</FONT></P><P>  江晓原:这些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是荒谬的指控。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反科学主义不等于反科学,科学技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发展的一部分——我们用的电灯、电话,都是科学技术的产物,谁会反对这些呢?我所强调的是,它有应有的地位,但不能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地位。</P><P>  信息时报:<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这种对科学技术的反思,或者说反科学主义倾向,是一开始就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吗?</FONT></P><P>  江晓原:西方科幻作品带有反科学主义的倾向已经有一个世纪了,从历史上看,第一部科幻小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特》就有反科学主义的意味,她对科学的描写不是很光明。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开始,几乎在所有的科幻作品中,未来社会都是暗淡悲惨的。不是资源耗竭,就是惊天浩劫,不是环境毁坏,就是人类被奴役、被异化或者被灭绝,要不就是未来社会的高度专制。</P><P>  在中国提起西方科幻小说,很多人首先会想起的是儒勒·凡尔纳,他的《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书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中国读者唯一能接触到的科幻读物。这是因为以前国内对科幻作品的引进有很强的筛选,文革前认为儒勒·凡尔纳是“唯一合适”的科幻作家,他符合我们宣传教育的需要。但他其实是18世纪后期的作家,他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当时人们只看到科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还没有看到科学作为怪物的一面,但他晚年也开始悲观了。</P><P>  由于宣传教育的需要,也因为我们封闭的视野中只能看见凡尔纳式的作品,在文革前我国的科幻小说是等同于科普的。文革后科幻复兴,在80年代经历过一次打击,90年代后与国际接轨,国外主流的科幻作品,被翻译被介绍进来的有很多,06、07两年这种引进工作尤其繁荣。目前国内科幻作家普遍也在反思科学技术疯狂发展的前景,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了反科学主义的立场上。国内唯一坚持科学主义立场的作家是刘慈欣,但他的作品其实也是悲观的。</P><P>科学在裹胁人类前行</P><P>  信息时报:<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那么,科学将把我们带往何方?</FONT></P><P>  江晓原:这是我们不知道的。我们不知道答案,不知道科学将把人类带向哪里。</P><P>  很长历史阶段中,我们认为科学将把我们指引向美好的未来,因为那时候没有什么事实与这种想法构成冲突。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由人的需求来指引的,人们需要比马车快一些的运输工具,就去发明蒸汽机车;我们需要让农田丰收,所以发明了化肥;需要解决疾病,所以发明了药品……这些发明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方便、美好。直到20世纪后半叶开始,才有负面的东西开始显现出来。</P><P>  现在我们渐渐发现,科学技术在自身加速发展,而不是我们人类的需要在推动它的发展。科学技术,它几乎有了自由意志,它在开发我们的需求。手机、互联网的发明,都是这样的例子,在没有它们之前,我们并没有这样的需求。可是它发明出来了,我们就离不开它了。</P><P>  信息时报:<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可我觉得,手机、互联网这些东西,也是人类自身的需求啊?我们需要更方便地联络,需要共享信息……举个例子:没有手机、互联网这些工具的时候,编辑想要联系一位采访对象,可能要花一两星期去写信、等回信,有时候还要坐火车去外地,花3天的附加时间去筹备一次2小时的会面,这不是对人类生命的极大浪费吗?</FONT></P><P>  江晓原:你之前联系作者要花两个星期,现在用手机、用Email可能5分钟就好了,看起来工作效率是提高了,可是你的上司会因为你5分钟做了两个星期的工作,就让你休息两星期吗?他只会要求你再去联系70个作者,你本来只用集中精力处理与一个人的交流,现在多了70倍,你的压力是变大了还是减小了呢?以前《手机》那部电影上映的时候,面对媒体采访我表述了类似的意见:科学技术的疯狂发展开发了我们并非必要的需求,给现代人带来了焦虑与压力。没有网络游戏的时候,谁想着要它呢?可是开发出来了,大家上了瘾也就离不开了。说是办公无纸化很环保,可是电脑普及之后对纸张更浪费了,一个资料动辄打印几十份,其实其中很多是不必要的份数,要是手写的话会吗?举个海尔的例子,它开发了一种小型洗衣机,被称为家庭里的第二台洗衣机,专门用来洗手帕和夏天的小件衣物,主妇们很喜欢。这个例子一般是被作为善于发觉受众新的需求的正面例子来讲述的,可我们不妨问一问:我们真的需要两台洗衣机吗?这是典型的科学技术开发人类需求的一个样本。</P><P>  信息时报:<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科学技术为什么能拥有或者说获得这种开发人类需求,裹胁着人类步伐越走越快的能力?</FONT></P><P>  江晓原:原因之一,是因为它现在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它开发得越多才能越容易地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它和其他利益共同体一样,在需求着有限的社会资源,如果它掌握了特殊的话语权,宣称自己是唯一正确的、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就会掩盖其利益共同体的本质,以及它与其他利益共同体的冲突。在现代化被普遍接受之后,这一现象尤其明显。西方哲学家们反思认为,与牛顿看见苹果落地触动灵感发现万有引力不同,如今科学早已不再是科学家的个人行为,而是由全体纳税人供养着的,因而这个利益共同体同样有义务接受社会的反思、鉴别与制约。</P><br/>

. [B]本ID[/B] .




精华:700
帖数:17846
魅力:42037
经验:36616
金钱:46318
注册:2002-05-05 14:20:26
63047    63047 12楼
2008-01-24 15:10:09

<br/><P>我想去交大当总教授,谁帮我联系联系?[em03]</P><br/>

长沟流月去无声。




精华:16
帖数:520
魅力:1040
经验:1123
金钱:1718
注册:2004-02-16 12:29:53
40044    40044 13楼
2008-01-25 11:07:52

<br/><P>我打赌大刘肚子想的其实是和另一个人合起伙来吃了江晓原……[em03]</P><br/>





精华:91
帖数:2894
魅力:5345
经验:4778
金钱:6753
注册:2004-01-15 18:04:57
41047    41047 14楼
2008-01-25 19:34:48

<br/><P>看到提弗兰肯斯坦,我就想劈人,能不能有点创意?看到提弗兰肯斯坦就是“反科学”,我就笑了,因为我知道说这话的人肯定是大刘~~~<br/>反对科技进步、认为科技是导致世界堕落的重要因素的卢梭是什么时候死的?1778年。《弗兰肯斯坦》哪年写出来的?1818年(尤其记得这一年马克思这个小娃娃出世)。反科学早就不是稀罕东西了好不好?人家就是闲了没事写个故事,而且是非常传统的悲剧(副标题是“现代的普罗米修斯”,用意多明显),干嘛次次都要说人家反科学?<br/>站在思想史的高度,我只能说,这个文章真的很过时,因为反乌托邦早就过时了。就一帮写科幻的,没料,只好天天在这里喊“反乌托邦主义”,“反科学主义”,因为可以用的“主义”真的太少了……不像正儿八经搞文学史的,随手一抓就是二、三十个“主义”,三、四十个“派”……<br/>--------<br/>  下面分析一下《弗兰肯斯坦》。《弗兰肯斯坦》是谁写的?传说中的玛丽·雪莱写的。玛丽是什么人?玛丽是今天被众多女网友成为“小三”的人,他觉得雪莱太tm有才了,就把住人家不放,号称“纯洁的爱情”,俩人亲亲我我期间,雪莱写了不少这类的诗歌,那叫一个优美。<br/>  雪莱带着小三到处旅游,后来在某某地方遇到拜伦,俩人成了拜把子兄弟。一边有兄弟,一边有小三,雪莱还是比较hi的。结果,大奶在这个时候投河自尽……投河就对了,不然还真不好处理……雪莱与小三纯洁的爱情终于走到了尽头,俩人结婚了。玛丽·xxxx成了玛丽·雪莱(换言之,玛丽成了超级玛丽,吃了蘑菇了)。<br/>  讲这么多,还没有到重点,只是前期资料的铺垫。<br/>  我们知道,在1819年的时候,雪莱同学完成了著名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据说这是一部反抗暴君统治,反封建主义的杰作。请大家注意了,此时玛丽·雪莱在干什么?她在前一年就完成了《弗兰肯斯坦——现代的普罗米修斯》,显然作为转正房的小三,她不可能不知道雪莱在创作“解放的普罗米修斯”,但是她在同一时间却也写个“现代的普罗米修斯”,这是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就是:“哎?老公你写这个呀?那小妾我也写个跟你不一样的。你写诗,我写小说;你写解放,我写现代,好不好呀,亲爱的老公?”<br/>  你说雪莱日理万机哪儿管得了这个,你丫爱写不写。于是超级玛丽就写了这个。那么这个《现代的普罗米修斯》讲什么东西?就是讲所谓的“人民群众”由于愚蠢和冲动,谋杀了一名无辜人士的故事。<br/>  so,很明显了。当雪莱在讲一群人灭掉一个黑帮老大,自己当家做主的时候,超级玛丽在写,一群人灭掉一个好人。我靠!再明显不过,传说中的“反民主主义”,传说中的“精英主义”啊!<br/>  所以,超级玛丽的《弗兰肯斯坦》,在本质上是表达了对“人民”不信任,是反民主滴……是不是这个意思?是这个意思!<br/>  哎呀,我的这个分析太精彩!我为什么写的这么精彩?!到底是专业人士,就是不一样啊。哈哈哈哈。[em03]</P><br/>[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5 19:37:43编辑过][/color][/align] <br/>

我一谈文学就有人骂我,一怒之下,我开始搞行为艺术。




精华:91
帖数:2894
魅力:5345
经验:4778
金钱:6753
注册:2004-01-15 18:04:57
39049    39049 15楼
2008-01-25 19:42:19

<br/><P>另外我没搞懂,吃人与人性有个毛关系?<br/>每年中国有多少吨的胎盘被消费?难道想用胎盘的人都没有人性?</P><br/>

我一谈文学就有人骂我,一怒之下,我开始搞行为艺术。


刷新树形列表
103038 ● - 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 13370字1楼 小秒 2007-11-10 22:55:57
40043 ◆ - [QUOTE]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QUOTE]伪命题。 45字2楼 桃花仙 2007-11-11 00:07:53
119039 ◆ - 题目是不咋的 12字3楼 食肉兔 2007-11-11 08:49:06
67056 ◆ - &lt;P&gt;刚看了全文。江总是拿文艺作品当论据。&lt;/P&gt;&lt;P&gt;最后的问题,显然两个“他”吃“她”是不行的,只有一个“ 146字4楼 桃花仙 2007-11-11 19:53:17
41046 ◆ - 我不赞成三人一起灭亡,同样不赞成吃了其中一人。我的观点是,有时间讨论吃谁,早该想出办法了。不想办法,就会讨论吃 126字5楼 音尘绝 2007-11-11 20:41:24
17045 ◆ - 如果什么情况都能想出办法来,就不会有人饿死了。[align=right][color=#000066 138字6楼 桃花仙 2007-11-11 21:05:15
84038 ◆ - 你们这点耐性,饿死了再吃也行呀,这样不就不牵涉道德问题了。 58字7楼 音尘绝 2007-11-11 22:02:12
10034 ◆ - &lt;P&gt;大刘的那个问题很愚蠢,但对于江来说确实一个精明的不得了的套。手法很高明……&lt;/P&gt; 81字8楼 小秒 2007-11-11 22:19:44
48041 ◆ - &lt;P&gt;女的先饿死就麻烦了。&lt;/P&gt; 27字9楼 桃花仙 2007-11-11 22:56:01
3034 ◆ - 也是,这么不见那个女主持说一句话啊。。[em03] 44字10楼 小秒 2007-11-11 23:55:54
108047 ◆ - &lt;P&gt;载2008年1月6日《信息时报》&lt;/P&gt;&lt;P align=center&gt;江晓原:反科学主义不等于反科学&lt; 8086字11楼 小秒 2008-01-24 14:08:28
63047 ◆ - &lt;P&gt;我想去交大当总教授,谁帮我联系联系?[em03]&lt;/P&gt; 49字12楼 桃花仙 2008-01-24 15:10:09
40044 ◆ - &lt;P&gt;我打赌大刘肚子想的其实是和另一个人合起伙来吃了江晓原……[em03]&lt;/P&gt; 69字13楼 黯之子 2008-01-25 11:07:52
41047 ◆ - &lt;P&gt;看到提弗兰肯斯坦,我就想劈人,能不能有点创意?看到提弗兰肯斯坦就是“反科学”,我就笑了,因为我知道说这话 2429字14楼 拼音输入法 2008-01-25 19:34:48
39049 ◆ - &lt;P&gt;另外我没搞懂,吃人与人性有个毛关系?每年中国有多少吨的胎盘被消费?难道想用胎盘的人都没有人性? 105字15楼 拼音输入法 2008-01-25 19:42:19
103039 ◆ - &lt;P&gt;想起那个周文王。&lt;/P&gt;&lt;P&gt;如果妖精不吃妖精那可能就叫没有妖性,应该也就是叫做有人性了。&lt;/P&gt;[em 96字16楼 小秒 2008-02-02 23:42:54
120040 ◆ - 觉得很怪,似乎刘慈欣对这个访谈准备得很不充分。 46字17楼 蹦蹦兔 2008-02-03 20:56:49


Copyright ©2001 - 2025 大江东去,科幻长城
Powered By Djdqbbs Version 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