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向《黑暗森林》的暗黑之砖
2008-07-18 23:53:29
<br><br><font face="Verdana">
<br><br><p><font face="Verdana"> 作为桃花口中“有电子版也不看”的科幻迷,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是那么“铁杆”。而且这两年在科幻阅读的数量上也确实急剧减少,国内科幻除了论坛上偶尔看到的几篇,几乎都不读了。所以我下面关于《黑暗森林》的评论,你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外行人”的意见。而且最大的问题在于,我根本没看过三体系列的第一部,因此我只能谈一谈从这第二部中所能获得的经验,至于人物或者情节与第一部有什么关联,我既不关心,也不打算去研究。<br><br> 我以前说过,我本来是打算写点评论的,但是后来又放弃了。至于现在又重新提笔,主要是我所看到的绝大部分评论,与我个人的体验差距太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倒有兴趣发出一点不一样的声音。<br><br> 下面按照我的一贯作风,什么“中国科幻圈现状及未来”之类的废话套话统统略过,直接切入主题。</font></p><font face="Verdana">
<br><br><p><br><br> 总体来说,个人认为《黑暗森林》是一部较为平庸的通俗小说,我的这一结论首先源于读完整部作品之后最强烈的整体印象:松散的结构、平淡的冲突以及形象塑造上的力不从心。<br><br>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去向其他人复述这个故事,但对我来说它主要由三块组成,章北海的故事、前三个面壁者的故事,还有就是罗辑的故事。填充在这三块之间的,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一些零碎的、意义不大的、与主题无关的事件,还有一类是“硬”的东西,比如“理论”阐发等一些技术性内容。<br><br> “硬”的东西我不做评价,因为说实话我根本看不懂,我不了解量子力学,其中的很多术语我一无所知,甚至分辨不出哪些是“真”的而哪些是作者杜撰的。而“硬”给读者带来的快乐,仅仅是“硬”本身,它与“叙事”的关联极小,因此这部分可以看做是作者已经取得的局部的成功,留给爱挑硬伤的读者去评价。因为我不懂,所以总体上我觉得硬的部分写得不错,幻得很厉害。</p>
<br><br><p><br><br> 如果说当人们知道恐怖大王将在400年后从天而降开始,“命运的齿轮开始运转”,那么作为整篇小说最重要的三个版块,它们之间并没有真的像“命运机器”中的齿轮一样精密地咬合在一起,并且形成错综复杂的关联以及不可忽视的任意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这种关联的缺失,无论是在逻辑、经验还是形而上的层面(比如说某种“宿命感”),都极为严重。它们就像漂移了亿万年之久的大陆一样,或许从边缘看来,它们曾经是一个整体,但在相对地已经彼此独立了。<br><br> 甚至我现在回忆起来,我都不是太清楚章北海这个人物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我觉得他的故事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乐趣,他的言行也没有让我获得什么启发或者陷入深思。他在小说的开头仅仅是一个令人不快的、极端偏执的自大狂,而在小说的后面,他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韬光养晦了几百年的叛徒,并且企图做一个延续人类文明的英雄。他身上的故事完全笼罩着我无法理解、毫无逻辑的癫狂气息。<br><br> 至于前几个面壁者,因为毕竟他们有一个“全世界没有人猜得到”的计划,因此坦率地说他们的故事确实要比发疯的章先生更为吸引我。不过到后来我发现,他们两个只不过提供了一个“硬”的平台,一堆术语和一些我不了解的物理假设。虽然其中一个留下了一个在后来被揭开的“悬念”,但事实上这个悬念完全丧失了吊人胃口的作用,因为根本没有人知道。<br><br> 而主人公罗辑的故事则更加让人感到可悲。我可以极为肯定地说,如果这部小说改编成剧本,这个主角一定会被大改特改,因为在故事里,他几乎什么事情都没做(尤其是在休眠之前)。如果他不干点什么的话,或者换句话说,在他身上发生点什么,又如何在电影中去表现他呢?<br><br> 当然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三块内容缺少精致的关联,人物之间没有深刻的影响,更缺少在情节上的重要互动(三个面壁者之间有一些,但完全不够),所以当我现在回忆这部小说,我觉得它就是一个由少量不相干的积木搭建起来的图形,而且这些积木之间缺少力学的相互作用,这使得小说的整体感大打折扣,400年的时间,本该是一个“宏大”(据说这是刘的特色)、复杂但又极为精致的系统,人们的命运紧密相连,主角们之间充满了具有张力的冲突,同时又平衡着每个人的行为,并且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但事实是,这部作品给我的印象只是在“宏大”的400年历史跨度中讲了几个互不相干的小故事。在这里,人与历史,人与危机的关系并不如预想的那样紧张激烈,人物也不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充满了“能动的力量”。或许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过分突出了一种不切实际的英雄人物对于历史的操纵,但这部作品中,英雄却被扼杀了,在历史的碾压下变成一个微不足道的幻觉,他们的行为既盲目又充满了可悲的无力感,所有的“关键性举措”都带着缺少理性和逻辑感的偶然——比如章的叛逃,比如罗的“咒语”。<br><br>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来讨论作家的历史观的(我们可以写一个最后人类灭亡的悲观主义小说),而是说,面对小说所预设的世界危机,作家显得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帮助他笔下的人物对抗它,换言之,这部小说的叙事能力是有很大欠缺的。<br><br> 实际上从结构来看,除了“松散”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极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小说完全不平衡。距离世界末日还有400年的时候,那些在今后看来必然错误百出的种种设想和活动,占据了小说的大半部分;而当危机真正到来,或者说“前兆”(外星探测器)到来的时候,无知的地球人却陷在令人难以置信的乐观情绪当中,几乎无事可做。我可以讲一个十分荒诞的故事来作类比:2300年前,伟大的希腊告诉北美密西西比流域的土著说:过2300年来灭掉你,土著很慌张。然而两千三百年之后,一个叫做“美利坚”的土著国家极有自信地认为,他们根本不害怕希腊发动战争。尽管美利坚土著们“不害怕”,但你认为他们会不害怕到《黑暗森林》中人类那种狂妄自大的程度么?即使我能够容忍这样一个令人感到极为荒唐的假设,但不能因为“人类”无事可做,作家就无事可写。就我的看法,这不是一个创作上的失误,而是一个创作上的错误。<br><br> 所以这种结构上的不平衡,以及所导致的小说情节发展速度,和叙事节奏的变化,给我的感觉是极为荒谬的。以最一般的思路来说,灾难的前期可能是故事的重点,中间过程是平缓的并带有一些次要的小高潮,而危机最终降临的阶段是毫无疑问地剧情的高潮,结果人们过得很幸福,没有故事发生。相对于前大半部分极为详细的叙事,我想小说这种结构上的失衡,以及节奏感上的紊乱,是一个极为重大的败笔。</p>
<br><br><p><br><br> 如前所说,小说欠缺整体感,主要是故事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这种联系当然可以是人物在经验上的联系,也可以是情节的“偶然性”所导致的相互影响(形而上的关联性,通俗文艺作品中较为少见,姑且可以不谈),但不管怎么说,“错综复杂”总是通俗小说引人入胜的基本手法。从这个角度,这部小说给我带来的第二个总体上的感觉,就是缺少冲突。<br><br> 不客气地说,小说的大部分内容都如同记叙文一样平淡。首先是绝大部分情节的发展都在我的预期之内,坦率地说除了章的叛逃令我大吃一惊之外,其余内容几乎没有让我感到意外的。其次大部分本该有着激烈对抗的人物之间,却几乎没有发生任何事情。当然由于整体结构的松散,我现在可以马后炮地知道,那些看上去并没有激烈对抗的人物之间是不可能发生戏剧冲突的。<br><br> 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面壁者与破壁者之间的对抗,我想任何一个读者都会在破壁计划初现时感到兴奋的,但是这里居然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故事,说实话这太出人意料了。除此之外,逃跑主义者与那些坚持抵抗政策的群体之间,肯定存在着极大的分歧和矛盾,甚至可以认为历史的进程将受到影响,但他们之间的对抗也几乎没有提及。当然也包括失败主义者与其他群体的冲突。另外,由于我没看过第一部,所以我不知道什么“幸存派”“降临派”外星“伪军”的鬼组织是怎么个来由,不过很自然地,当他们第一次在本部小说中出现的时候,我觉得怎么说也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一些什么,结果除了弄出几个破壁人,什么都没有。<br><br> 当然必须要承认和尊重作家的创作自由,他将小说的基本情节构思成现在的模样,一定有他的理由,但我认为我提及的,是作者已经涉及到的与“危机-拯救”的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它并不是我作为“另外一个作家”所假想的“可行的写作框架”,而是作为一个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小说情节发展的极为合理的期待。但这个期待终究不止一次地落空。另一方面,我提到的这些最显著的不同力量间的对抗,本身也是作者野心勃勃的写作计划中的一部分,但是他最终可能感到力不从心,而放弃了(这一点我会在后面加以说明)。<br><br> 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小说在戏剧冲突上非常平淡,它是一个“很容易转述”的故事,而且就我个人的体验,显然也很难激起我再读一遍的欲望。</p>
<br><br><p><br><br> 关于人物形象,当然这是刘长久以来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作家目前没有掌握刻画人物的技巧,尽管他有一个关于“科幻形象”的理论(比如《球形闪电》中的球形闪电),但在具体的“人类形象”上,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基本都是扁平的,缺乏个性,没有特色。坦率地说,塑造人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彻底的脸谱化,然而即使这点,作家在这部作品中也没有做到。就我个人的看法,史强是我唯一认为基本算是具有“形象”的一个人物。丁仪前几次的出场吸引了我,但是其后很块他也变成了一块饼干。<br><br> 人物干瘪,故事平淡,我想如果小说有一个详细的目录标注地球人应对外星人侵略的最后方案与最终结局,我想我会直接跳过前面的部分去读的。<br><br> 结构松散、故事平淡,以及人物干瘪,这是从整体上我对这部小说留下的三个印象。</p>
<br><br><p><br><br> 除去整体的印象,从相对细致一些的角度,这部小说还有一个我觉得非常严重的缺陷:作家力图展示“世界全貌”的野心大大超过了他的叙事能力与想象力。<br><br> 可以打一个比方,我们可以发现,武侠小说当中极少提到这些侠客们都是靠什么活的,从哪里拿工资。这几乎已经成为武侠小说的惯例,高手们永远可以支付得起他们庞大而奢侈的开销,但是你不必理会他们如何实现这一点(听说现在有一部网络武侠小说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并且颇具好评)。同样的道理,《黑暗森林》事实上完全可以摆脱复杂而极为痛苦的对于“世界全貌”的想象,直接去讲英雄们如何抗击外星人就可以了。但是作者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似乎并不打算这么做,从小说开头不久三个老头的表现,到所谓“大低谷”之后的人类幸福生活的详细描写,作家一直在尽力地使那个面临400年后的末日危机的地球生动起来,不仅仅要讲述高高在上的政治家和科学精英的苦闷,还要展现社会一般人群的生活。<br><br> 然而后果却是,我就个人的看法,所有对“人民生活”的描述都严重地缺少艺术真实,而三个老头的无聊对话则是一次失败且极为拙劣的“以小见大”的尝试。想一想在今天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情况下,我们的世界已经极为脆弱和不平衡,政治与经济的秩序随时都会因为极为细微的因素而发生重大变化(尽管很多人幻想着“制度”那强有力的稳定性,但事实远非如此),根本不可想象400年后末日审判即将到来的时候,人类将以何样的组织形式继续生存下去。一般来说,最简单的方案无非像《人类之子》那样,拍成战争片。<br><br> 你可以不要去描绘“世界全貌”(这里当然指的是如同刘那样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去描绘,而不是用表现主义,荒诞主义、黑色幽默或者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去处理),但你描绘出来就注定是失败的,因为你的构想肯定与我们的现实经验非常接近,而这一切经验都不能令人信服地预测末日审判前的人类生活。而“大低谷”之后的幸福生活和人类的乐观情绪,则直接让我感到作者一种穷途末路式的无奈,这种对未来的设想充满了最后一滴想象力用尽之后的空洞和浮华,我觉得还不如很多科幻电影里那种“高科技下的破破烂烂”更令我舒服些。从苏美尔文明至今的几千年人类历史来看,“人性”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如果我们真的可以获得一种“幸福美满”,那么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之外,唯一可以确信无疑的是,必定存在着今天所无法想象的在文化(这里包括政治学说、法律、道德、习俗)上的精致与复杂。我想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科幻小说,这对作家的挑战是不可能完成的。唯一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力图使未来看得很真实。想一想《第五元素》里的未来世界,我想我们能得到的唯一感受是赏心悦目的“有趣”,而不是震撼人心的“真实”。</p>
<br><br><p><br><br> 小说的很多细节,甚至包括它基本的“设定”方面,我都觉得它并不打算将自己表现得完全心智成熟,虽然它看上去很严肃。也就是说,或许这部小说更加倾向于青少年读者。<br><br> 比如那个“宇宙社会学”。如果以对待一个“理论”的态度,从现有的理论资源来看,这个设想可能并不是那么的天才。比如它很容易就让人联想起霍布斯对前社会契约时期的所谓“自然状态”的设想,在霍布斯的笔下,自然状态基本就等同于战争状态,奉行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并且他认为,政治单位的永恒目的在于“安全”。而“宇宙社会学”当中的反社会特征(优先消灭对方,而不是共同而有节制地发展),在阿隆关于国际社会秩序的理论中也早有提及,他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国家诉诸于自身武力带有显著的合法与合理性。<br><br> 但另一方面,“宇宙社会学”的设想在其名称中就体现了一种悖论:既然是一种宇宙各文明(或者说达到某个阶段之后的高级文明)都能有所认识“社会学”理论,那么,这一理论要被多少文明理解、支持且实践之后才能形成一个“共识”?并且还要注意到,它的应用范围是“宇宙”。因此,一个必然的结论是,宇宙非常拥挤(如果宇宙非常空旷,那么就形成不了文明普遍认同的“共识”,因为大家都有充裕的生存空间),导致这种理论的实践一定是频繁的。那么强弱文明间的吞并导致的后果就是,剩下一个最强的,随时消灭那些新出现的弱小文明。我想就地球文明这种对于宇宙还完全不知所谓的文明,早已在罗发送“咒语”之前就被消灭了。而宇宙将最终变成一个由单一文明构成的利维坦。我想在这样的“宇宙观”下,人类根本是不足为道的,就像草履虫的生活对于人类根本不足为到道一样。因此,带来的悖论就是:这种作为假设前提的宇宙观,直接消解了建立于这一假设之上的人类抗争的意义。而反抗这种意义的消解,只能否定这个“宇宙社会学”本身——我猜也许在第三部当中,地球草履虫会用“爱”去感化宇宙高等文明的。</p>
<br><br><p><br><br> 除此之外,作为小说情节展开的重要预设,所谓面壁人计划在心智上带有明显的不成熟感。我以前对此作出过评价,那就是如果把这几个人换成高中生的话,会更加符合日本动漫的传统。<br><br> 而所谓“主要角色冬眠”的想法更是带有一种幼稚的恶趣味,我想这是对于想象力殆尽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因为故事总要写下去,得想个办法把主人公弄到几百年以后去。可是非要把人弄到几百年以后吗?说实话,我没想到这一点,当我看到面壁者和破壁者展开对决的时候,我误以为故事的情节将是这样发展下去的:面壁者和破壁者各自寻找拯救人类的方案和自己的继任者……然而延续情节的关键居然不是作家的想象力,而是一台电冰箱。<br><br> “思想钢印”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庆幸的是在作者“展现世界全貌”的野心勃勃计划里并没有对其展开法理及伦理学上的深入探讨,而且这样一个足以改变整个人类的玩意儿在跑了一个龙套后就不知所终了。<br><br> 至于罗辑“咒语”的功效,则完全不再考虑小说已有的语境和风格了,直接走向了《银河系漫游指南》——在最初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想象三体人是一种“人”,至少它们还部分地遵守者我们所能理解的物理定律,而当“咒语”发挥功效的时候,我们发现三体人跟我们一样都是草履虫,而“真正的外星人”都是超越神的存在。并且让我感到疑惑的是,地球人和三体人之所以还存在着,或许是因为我们都是神的私生子,不久之后,宙斯就会降临,呵斥他不听话的两个儿子。<br><br> 这种缺乏深思熟虑的构思让我时不时觉得,这应该是一部日本动漫,这样可能会让我改变自己的预期,从而有一种更加切合实际的阅读态度。同时,我想,我曾经一度十分好奇的、在三体系列第一部中对文革的描写,可能只是一个与故事本身毫无关联的噱头了。</p>
<br><br><p><br><br> 当然必须再次强调一下,我认为我们应当充分尊重作家的创作自由,或许有些理解仅仅是我个人的偏见,或者是一些不切实际的过分的要求,因此细节上的一些观点可能只能代表我个人在情感上好恶,而不应当在价值上进行评价。但是从抛开细节,从整体来说,这部小说是有明显缺陷的,它的框架,结构,叙事密度的分配,整体感以及情节的流动感,都需要重大的调整。<br><br> 以我的理解,这部小说无非是在这两个层面展开:人类如何在技术上应对末日,以及人类在生存危机中呈现出何等的生存状态。我想,显而易见,第二个层面的表现,在这部小说中是完全失败的,我想这只能归咎于作家在满足自己对于宏大叙事的偏好之前没有充分估计好它的难度,而且如果不刻意地做一些所谓“过度阐释”,我个人认为也很难从现有的文本中升华出太多形而上的“意义”,因为承载意义的形式就不够充分。而对于第一个层面的表现,我觉得最令人遗憾的是戏剧性不够。</p>
<br><br><p><br><br> 总结一下。终于到总结了,作为著名的狗嘴不吐象牙的行为艺术家的我,大家知道我的习惯和很多人是相反的,大部分人热爱在长篇大论的赞赏之后讲两句“但是”,而我则是在长篇大论的拍砖之后才可怜兮兮的“但是”一两句。<br><br> 正如我多次所说,我觉得刘是一个极为卓越的“科幻家”,他对于“科幻”这部分的构思丝毫不逊、甚至时常大大超越SFW译文版上的那些传说中的“外国科幻精品”,但是他是一个很平庸的“小说家”。顺便说一下,还有一个与刘完全相反的人,韩松,我认为他是一个很优秀的“小说家”,但却是一个极为失败的“科幻家”,所以把他归为一个现代主义的甚至有些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家就行了,他后期的一些作品我完全不认为是科幻小说。<br><br>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可以极为明显的感受到,这部《黑暗森林》,从局部看来,在某些篇幅之内是比较精彩的,如果你挑出万把字或者数万字,你会发现在这个较短的篇幅内,它是“一篇很像样的小说”,但是随着篇幅的增加,整体性就越来越差,而且情节的复杂程度也很低,基本上“一件事情”会很平滑的发生并且结束,中间很少出现特殊的事件去打破它的正常进度,或者让它与“其他事情”发生关联。因此,我觉得刘对长篇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如果他的小说篇幅控制在中长篇或者中篇,我相信会令人满意许多。</font></p></font>
<br><br>[align=right][color=#000066][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9 0:53:15编辑过][/color][/align]
<br><br>
我一谈文学就有人骂我,一怒之下,我开始搞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