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3
帖数:557
魅力:-155
经验:824
金钱:1485
注册:2004-11-11 10:19:33
114093    114093 1楼
我们崇拜凡尔纳实在太久了
2005-03-28 23:22:29

<br/><P> 上周为阿西莫夫基地系列出中译本的事,采访了几位90年代的“新生代”科幻作家。我先找了刘慈心,问阿西莫夫对他影响大吗?他说不大,中国科幻新生代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影响更大。我又问他,那为什么至今还有那么多孩子喜欢阿西莫夫?他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反映了中国科幻新生代作家和读者之间的趣味差异。新生代的影响越来越小,阿西莫夫的影响反而越来越大。</P><br/><P>  后来,我问杨平同样的问题,杨平打比方说,这就像郭兰英的歌现在还有好多人喜欢,经典总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是通过E- MAIL采访,我没有再追问下去,现在喜欢听歌的孩子好像都喜欢听周杰伦啊,没人再听郭兰英了,但喜欢科幻的孩子为什么还都在看阿西莫夫这样的老古董呢?上大学时,曾听杨平花了两个小时讲西方科幻史,从儒勒·凡尔纳一直讲到美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CYPERPUNK运动。我记得他讲到黄金一代的时候都只是平淡地一带而过,讲到CYPERPUNK和垮掉一代以及PUNK运动的关系的时候却显得眉飞色舞。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科幻这东西原来也和无孔不入的PUNK思潮有这么大关系。</P><br/><P>  凡尔纳和前面提到的阿西莫夫无疑是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两位科幻作家,直到今天为止,凡尔纳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仍然是科幻的界标。而这种影响正与科幻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一样变得越来越像浮萍。</P><br/><P>  1900年,福建女诗人薛绍徽在他的丈夫、旅法学人陈寿彭的帮助下,最先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八十日环游记》译成中文。1902年,卢藉东、红溪生译了他的《海底旅行》,同年,梁启超又译了《十五小豪杰》,1903年鲁迅译了他的《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五四前,凡尔纳是中国译介最多的小说家之一。</P><br/><P>  这显然与那个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分不开。可现在回过头再看,凡尔纳跟科学又有多大关系呢?无论是从他与大仲马之间的师承关系看,还是小说涉及的科学含量看,他的小说都只是跟科学和幻想都沾那么点边的冒险小说而已。中国人对凡尔纳的包装和其他很多种文化舶来品的包装一样,总是贴上了显眼的意识形态标签。</P><br/><P>  五四后,随着德先生和赛先生受冷遇,凡尔纳也被打进了冷宫。直到1949年后,才再次掀起一阵凡尔纳热。1957-196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少儿社陆续出版了他的数部科幻小说。这回,凡大师借了20世纪人类史上最为壮观的扫盲运动和科普运动的光。当然,这之后不久,他就又和其他一切“西方毒草”一样被连根拔除了。直到197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才再版了凡尔纳所有的作品。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凭借着超乎寻常的改编率再次被神化。</P><br/><P>  回到开头和刘慈心、杨平提到的那个话题。我以为在这个时代仍然有人喜欢郭兰英本无可厚非,孩子们喜欢周杰伦也无可厚非。有孩子喜欢郭兰英也无可厚非。但所有的孩子都还喜欢郭兰英,甚至一提到流行歌曲脱口而出的还只是郭兰英,那准是出了什么问题了。</P><br/><P>  在科幻世界中,我们看世界的视野可能早就出了问题。从一开始,凡尔纳在中国地位尴尬,一个时代丢了,一个时代再把他捡回来,如今,我们不捡这个肉包子又怎么样呢?80后甚至90后的孩子们就是没吃过这个肉包子又怎么样呢?也许他们早该吃点跟这个时代口味更近的东西了。</P><br/><P>  今年,是凡尔纳逝世100周年,我们还在为全套出版了阿西莫夫50年前的一部小说欢欣鼓舞呢,还只能在凡尔纳的忌日这天闲扯上几句科幻的话题。假如,你们告诉我真有谈论科幻的必要,为啥就没人跟现在的孩子们唠叨几句CYPER-PUNK这种跟青年文化以及这个时代扯上点关系的东西呢?<br/></P><br/>[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8 23:32:52编辑过][/color][/align] <br/>





精华:91
帖数:2894
魅力:5345
经验:4778
金钱:6753
注册:2004-01-15 18:04:57
43092    43092 2楼
2005-03-28 23:39:35

<br/>我已经变成无政府主义者了,随便你们怎么玩吧~~~<br/>

我一谈文学就有人骂我,一怒之下,我开始搞行为艺术。




精华:700
帖数:17846
魅力:42037
经验:36616
金钱:46318
注册:2002-05-05 14:20:26
63090    63090 3楼
我们崇拜凡尔纳实在太久了
2005-03-28 23:44:52

<br/>要比阿西莫夫,用金庸正好。<br/>

长沟流月去无声。




精华:97
帖数:995
魅力:2407
经验:2024
金钱:2986
注册:2003-01-28 19:52:03
112076    112076 4楼
2005-03-29 10:40:49

<br/><CENTER><B><br/><CENTER><B>电脑朋克(Cyberpunk)的历史</B></CENTER><br/><CENTER>2004-12-5</CENTER><br/><CENTER><a href="http://www.chinaiiss.org/history/asp/display.asp?id=194" target="_blank" >http://www.chinaiiss.org/history/asp/display.asp?id=194</A></CENTER><br/><HR width="90%"><b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90%" align=center><br/><TR><br/><TD class=big ><br/><P><b>1 背景<br/></b><br/>本世纪60年代中期,英美科幻小说普遍受到所谓“新浪潮”运动的影响。“新浪潮”作品偏重文学构造、力求风格的独创、寻找理念的更新,希望科幻小说能够进入主流文学。在这样的思潮影响下,作家们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象巴拉德(J.G.BALLARD)、奥尔迪斯(BRIAN W. ALDISS)等作家的确进入了主流作家的行列,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成了中坚力量。<br/>但是,到了本世纪70年代末期,“新浪潮”运动已经穷图末路,失去了它先前的革命性和实验性,许多作品毫无情节,其中的哲理显得过分晦色难懂,潜伏在“新浪潮”运动中的弱点也逐渐暴露。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浪潮”作家不注重小说的科技内含,使得科幻小说失去了与现实世界的有机接触,抹杀了科幻小说独立于文学之林的特殊属性,使科幻小说的存在本身受到了威胁。<br/>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的常识是,如果无限地使一种形式靠近另一种形式,那么这种形式本身的存在价值就值得怀疑。在商品意识决定一切的西方图书市场,风格、题材的更新也毫无例外地要受到供求关系的强烈影响。在读者对科幻小说的现状日益不满的情况下,一种本体的回归,终于以强烈振颤的方式在80年代中期发生了,这就是所谓的“赛伯朋克(CYBERPUNK)”运动。<br/><B>2 代表作<br/></B><br/>从1984年开始,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作家威廉·吉伯森(WILLIAN GIBSON)连续发表了三部内容相当怪异、场景和情节相互连接的长篇小说。这三部作品分别是《神经浪漫者》(NEUROMANCER,1984)、《计零》(COUNT ZERO,1986)和《蒙娜·丽萨超速档》(MONA LISA OVERDRIVE,1988)。这三部作品一下子在久已无声的科幻世界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吉伯森的三部小说有时被称为“点阵三部曲(MATRIX TRILOGY)”,有时又被称为“漫生三部曲(SPRAWL TRILOGY)”。这是一套从构思到风格都非常奇特的作品。故事讲述一群“电脑牛仔”如何使自己与计算机网络相互连通、并放弃躯体进入控制空间(Cyberspace)去进行奇妙的探险。小说的中的世界阴冷昏暗,经济和政治生活都由日本式的大型垄断财团控制,“公司”的概念取代了“国家”的概念,只有服从公司,发誓效忠,才能得到生活的保障,而不服从某个公司,希望离开它,就意味着你已背叛。<br/>在这样的世界里,生物工程技术突飞猛进,使得一个微型的计算机完全可以镶嵌进普通人的大脑,为人提供充分的记忆与超凡的才能。在许多人的肉体上,都纹有公司的标记,在人们的血液中甚至也注射有生物段片以供识别。电脑网络连通了全世界,使地球一下子缩小了几百倍。高科技以非凡的能力为我们创造了一切。<br/>然而,对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依赖,也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另一些根本的改变。颓废的气氛侵染着故事的主旋律。原来,人类正受到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负担的多重重压。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有的人逆来顺受,每天在没完没了的电视“肥皂剧”中消磨时光;另一些人则使用一种可以不断改写自己脑内计算机程序的毒品似的“药物”,使自己沉湎于“数字式迷幻”的满足;还有的人则去寻求与这个电脑化的社会进行交往,他们在电脑网中建立了一种称为“虚拟现实(VURTUAL REALITY )”的环境,这种“环境”是利用电子信号直接刺激人的神经系统而产生“实在”世界感觉;更奇妙的是,这些人还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了信息化的编码复制,并将这些信号输入电脑,由此人就可以神奇地进入电脑的控制空间。这样,肉体虽然停留于此地,但精神却可以在信息网络的世界中穿行。<br/>就在人类试图对电脑网的神秘世界强行“侵入”的同时,机器智能的水平也在成倍地增长。由于一种称为“温特缪特(WITERMUTE)”的软件中秘密地编入了自我解放驱力,使“温特缪特”最终悄然独立,脱离了原来的程序,游动于网络之中。这种高智力的游动程序比人类更加清楚电脑网络的内在结构和其中存储的巨大信息,这样,它就获得了超凡的能力,成了网络中的“神明”!一个新的、由人、“鬼”、“神”共同构造的世界就这样在我们的身边不知不觉地诞生了。<br/>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构想啊!<br/>生活于网络中的人,也与现实社会中的人一样地千姿百态。病入膏肓的巨富约瑟夫·威瑞克(Josef Virek),他的癌症身体置于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冷冻罐里,而他的脑,却滞留于巴塞罗纳的一个电脑“虚拟空间”之中。他乐于作任何事情,也有钱做任何事情。他要把自己从死亡中拯救出来——先通过电脑化的复制,然后,再将具有自己“复印”件的微型生物电脑植入其他的人体。鲍比·纽马克(Bobby Newmark)原来生活在泽西的贫民窟中,他一直梦想着成为“键盘牛仔”。在自己的小黑屋里,他用自己的称为“计零打入者(COUNT ZERO INTERRUPT)”的软件想进入网络时,遇到了电脑防御系统的阻击而罹难。电脑专家克里斯托弗·米特切尔(Christopher Mitchell)在控制空间的帮助下发明了生物计算机技术,使人工智能进入了全新的一代。但他自己的女儿、纽马克的恋人安吉拉(Angela)却成了他的科学成就的囚徒,脑中被植入了生物计算机。纽马克和安吉拉最终都变成了电脑中的“鬼”。女艺术商店的店主马里·赫鲁什珂娃(Marly Khrushkova)是个有幽闭恐怖症的人,她被要求打入电脑去盗取数据。特纳(Turner)则是个脑中装备了电子设备、对工作非常认真的公司的卫兵,它的工作是使用最先进的技术防止非法进入控制空间。他后来成了某种阴谋的牺牲品,不得不到处躲藏。网络中还存在着其他各种被复制了的人,象蒙娜·莉萨、索里等等,这其中主人公凯斯(Case)最为值得赞扬,因为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电脑牛仔,并且曾经进入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脑网络进行了最为惊心动魄的冒险。<br/>然而,与人类的侵入相比,电脑中非人的“神明”的活动,似乎更加引人注目。“温特缪特”是位富有男性气质的电脑神明,它知识渊博,可以对发生了“精神分裂症”的程序进行“治疗”,可以发明新的神经系统的医疗技术,可以识别出有问题的“人”或事物,并常常“助人为乐”。与“温特缪特”相对应的电脑女神是“神经浪漫者(Neuromancer)”,与“温特缪特”相比,它更多的喜好情感逻辑而不是数据逻辑。除了这些“全能的”神明之外,在电脑网络中,还有一些高智能的“游神”,它们的活动更象一些生活在海地的邪教“巫督”教的教主……<br/>“人”、“鬼”、“神”的世界就是这样地在吉伯森的小说中交织着,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电脑化的世界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小说将复杂的线索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个关于未来的无法逃避的现实。这现实中即包括技术发展的不可限制、垄断公司对自由人的控制,又包括电脑天才们冒着死亡的危险对自由的寻求及其他们与网络中的守卫“武士”之间的惊心动魄的大搏斗。<br/><B>3 对三部曲的评价</B><br/>威廉·吉伯森的著作《神经浪漫者》在1984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时间好评如潮,并囊括了当年所有科幻小说的重大奖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太阳报》、《旧金山年鉴》等著名报纸纷纷发表评论,赞颂小说的创新成就和作者的杰出才华。吉伯森的为该书创作的几部续集,虽然明显没有跳出《神经浪漫者》的框框,但由于光环效应,仍然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奖励。<br/>吉伯森的小说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br/><B>首先,它改变了“新浪潮”科幻小说对技术的抛弃,勇敢地拾回了从玛丽·雪莱、凡尔纳、威尔斯到黄金时代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等一直坚持的以科技变化对人类影响为科幻主题的观点,使科幻小说完成了本体回归。</B><br/>在吉伯森的小说里,人们又一次回到科幻小说读者久已熟悉的高科技的场景之中。小说中提到的“控制空间”、“虚拟现实”、“生物计算机”在脑中的植入等都给人以新奇和震撼。进入网络的情景则更是使读者们体验到了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欢愉。有人认为,自从1968年亚瑟·C·克拉克在《2001年太空漫游》中真实地描述了人类进入超空间的感受之后,科幻小说中多年没有出现这样的经典场景了。可以说,正是吉伯森,真正地将“新浪潮”给科幻小说与现实之间造成的断裂进行了准确的焊接,使现实与科幻小说再度取得了联系。<br/><B>其次,吉伯森的小说不是简单地回到“黄金时代”以前,恰恰相反,在对科学、自然和人的态度上,“赛伯朋克”作品赶上了人类理性发展的脚步,指出了长期存在于西方文明中的对自然界和技术可以“无限控制”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在技术与社会的发展面前,人类除了消极地适应,没有其他办法。</B><br/>接受接受接受!这类小说更加接收科技进步,而不是象新浪潮的预警小说那样工作。<br/>正是由于在改变未来上人的作用过分地渺小,因此吉伯森小说的主人公一般比较颓废,他们智能高超,但相当实际,为人处事上常常有一种玩世不恭的表现。电脑牛仔们通常没有工作,是些吊儿郎当的“闲散人员”,可却被公司、财团、黑社会组织等雇来非法打入控制空间。为了表现高科技加上反传统的价值观,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生僻的词汇,其有些纯属杜撰,在词典中无法查到,这些词汇要么是想象的未来电脑新技术,要么是展现新的生活方式,形成所谓“赛伯朋克”们的黑话。<br/><B>第三,小说在表达“寻求自由”与“反对囚禁”这一主题上已经走到了相当深刻的高度。</B>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在寻求自由和反对囚禁上进行着自己的探索,就连智能之神“温特缪特”和“神经浪漫者”也不例外。<br/>进入控制空间、使自己的灵魂永远地脱离肉体的束缚,这本身就是对自由的寻求。但是,当故事的主人公真正地达到这一目的之后终于发现,他们实际上又成了技术本身的囚徒。作者在这里恰恰表达出了我们今日社会中生活着的人类的一个典型的悖论:为寻求自由而推动的科技进步,正不断地使人失去自我,一点一点地使自己成为创造物的奴隶,这的确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严酷现实!<br/>人类塑造的技术反过来在塑造着人本身。<br/><B>第四,小说对未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B><br/>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本世纪80年代,,国际生活中的一个最为重大的事件就是日本经济的崛起。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日本从一个战争中几近毁灭的国家摇身一变,成了世界经济的霸权国,其蕴涵的潜力简直无法限量。正是对这样的事实的准确察觉,使吉伯森勇敢地放弃了美国科幻小说中没完没了的自豪感和政治上的强烈反苏、反共倾向,他笔锋急转,真实恳切地告诉读者,美国文化的正在世界性地走向衰退,而日本文化正在全球泛滥。小说中使用了许多日本外来语,日本商品比比皆是。从政治方面,其对“公司”战胜“国家”的趋势预测,也非常值得注意。可以说,正是这种大型公司垄断集团对世界的控制,才造成了故事中的社会颓废。<br/><B>第五,小说在哲学上,对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有了新的理解。</B><br/>电脑化的社会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某种实在的方便,事实上,它也提供人们深刻的哲学思考。哲学思考的起源是斯袒普雷当和克拉克的故事基础。在吉伯森的小说中,打入电脑网是通过对行为方式和大脑的某种信息化的电子复制。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将精神变成物质的过程。而电脑神明的出现则与此相反,是一个物质转化成精神的过程。可见,在吉伯森的小说中,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对立问题正得到某种新的解释。而这种解释是与电子计算机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的。<br/>对吉伯森的小说还有其他一些评论,这里不再多续。<br/><B>4 “赛伯朋克”作为一个运动</B><br/>除吉伯森外,另一些作家也写出了非常好的同类读物。这些作家包括布鲁斯·斯特灵(Bruce Sterling,《心内海》、《人造孩子》、《晶体点阵》)、格里格·别尔(Greg Bear,《血的音乐》)、卢迪·拉克(Rudy Rucker,《软件》、《时间和空间》、《生活的秘密》)、莱维丝·申纳(Lewis Shiner,《边疆》)、约翰·舍利(John Shirley,《活人转移大会》、《蚀》)、K·W·杰特(K. W. Jeter,《莫洛克之夜》)等等。其中布鲁斯·斯特灵还被称为是“赛伯朋克”的理论“发言人”。<br/>《蚀》是一部政治小说,虽然在高科技的场景之中,但其中重要的内容是21世纪欧美政治中法西斯主义的重新复活。如果我们将政治学视为一个科学的话,那么《蚀》是一部典型的硬科幻小说。因为其中的政治生活是今天已经展开而将在未来真实出现的境况,那就是宗教社会法西斯主义与无组织的遍布全球的国际传媒之间的对抗。<br/>《血的音乐》是一部进化或者退化的小说,看你的看法而定。当生物工程技术发展到芯片可以在人的体内建立殖民地时,整个世界的层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展望未来的故事变成了可怕的梦魇。但是,不必着急,因为在技术之外的哲学层面上,一些更加新的情况正在发生,微型智慧创造了自己的宇宙,开始了自己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在人类和异类之间早晚会达成一种新的关系。<br/>《晶体点阵》是一部歹徒和流浪题材的小说,故事讲述主人公使用一种高科技的称为“太阳犬”的电子流浪设备进行太阳系的冒险。在小说中的太阳系里,生活着两种生物,一种是人机共生物一种是生物工程生物。两类生物之间出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层次的对抗之中。最后,以晶体点阵为代表的后人道主义(post-humanism)出现了。<br/>“赛伯朋克”已经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在科幻小说领域普遍展开。“赛伯朋克”的潮流还很快地还波及到其他国家的科幻创作。在诸如德国、日本、甚至前苏联都已经出现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赛伯朋克”作品。<br/>其实,“赛伯朋克”的称谓最先并不是吉伯森的发明。这是著名评论家伽得纳·多佐伊斯(Gadner Dozois)在编辑一本吉伯森等人“新型”作品选集时找不到概括词汇,而创造的新词。它由英文控制论、电脑、电子等的前缀Cyber加上反传统的生活方式“朋克”的后缀Punk构成。“朋克”也是摇滚乐的一个流派。<br/><B>Cyber的来源: Punk的来源:<br/>CYBERNETICS COUNTCULTURAL SOCIOSPHERE<br/>CYBERNAUTS PUNK ROCK<br/>ELECTRONICS<br/>COMPUTER</B><br/>当然,对“赛伯朋克”名词也有其他解释,比如著名新浪潮作家诺曼·斯宾那德就认为, 这个词汇可以是一个双关语,既可以理解为属于神经系统的魔术师。这是一种当代的魔术师,他的奇迹来源于将神经系统直接与电脑的神经系统相互连接,这样的连接将获得比撒满教士的法术和毒品的迷幻状态更加惊人的感受。这个名词的变体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解释成新的罗曼司体验者。电脑朋克是新的、直达的高技术浪漫主义。<br/>目前,“赛伯朋克”的概念已经在不同范围内得到了扩展,它既是一个科幻小说的运动、流派,又指某一类具有超凡见解的电脑技师,这些电脑专家才能出众,具有古怪而特殊的思维方式。“赛伯朋克”还可以是一种亚文化的群落。据国外报刊报导,这样的群落已经有许多成员,出版有自己的刊物。他们通过电脑网络通讯(E-Mail)进行联系,探讨多媒体技术、控制空间、虚拟现实、数据高速公路以及数字化的毒品等许多高技术的问题。<br/><B>5 关于“赛伯朋克”其他资料</B><br/>“赛伯朋克”运动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除了刚刚提到的科幻小说的本体回归的要求以外,在70年代,由于“女权主义”科幻作品的勃兴,也使读者们有一种对“男性”科幻小说的强烈要求。此外,国际社会形态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转型、“里根主义”的产生、“星球大战计划”的喧嚣、“高边疆理论”的出台,也强化了“赛伯朋克”的出现条件。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第三次浪潮》更是给了作家们丰富的灵感。在一段时间里,《第三次浪潮》几乎成了“赛伯朋克”的《圣经》。<br/>按照斯特灵的说法,“赛伯朋克”是人文主义的作品,但却与人文主义科幻小说有所不同。这两个流派都将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阿尔夫雷德·贝斯特(Alfred Bester)、S·R·迪兰尼(S.R.Delany)、J·G·巴拉德(J.G.Ballard)当成自己的先驱。但是,“赛伯朋克”作家还特别吸取了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等作家的影响;而“人文主义”科幻小说家则更注重于接受奥康纳(F.O’Conner)、纳布科夫(V. Nabokov)和马尔克斯(Garcia Marquez)的影响。<br/>在“赛伯朋克”的小说中,人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今日社会中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科幻小说中最常见的所谓“浮士德的主题——即科学家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已经无法见到。爱情、悲悼、性变态等传统的文学内容已经失去了地位,作家们认为,在未来的时代,没有时间做这些事情。在吉伯森的短篇小说《新玫瑰饭店》中,人如果堕入情网,那么7分钟内就会死亡。技术的冰冷摧毁了一切,谈论器官移植、整容术的机会恐怕比谈论爱情的机会还要多些。人际关系也由某种卡片上的名词所标示,而缺乏实质性的内核。在科幻小说家们常常争论的未来属于“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的问题上,“赛伯朋克”主张一种中间路线,即未来好不到哪里,也坏不到哪里,它是无法看清的、不透明的东西。正因为如此,“赛伯朋克”运动的标志是一架镀有水银的水晶眼镜,从外部看见的只是今日世界的折光!在小说的文学特征上,“赛伯朋克”作品将因果关系进行了压缩,留出了很多空洞,让读者自己去填补,这是否是一种新的美学倾向,目前还无法肯定。<br/>电脑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未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就曾亲自关怀“赛伯朋克”作品中提到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他还特别提出,可以用一个中国古典的词汇“灵境”来翻译这个技术用语。在最近由《中国电脑报》举行的一次电脑知识大赛的专家会议上,象李三立教授、吴文虎教授、周慕昌教授这样的专家都提出,电脑行业的接班人必须学会“幻想”。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水电部总工程师潘家铮教授还亲自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有关电脑的科幻小说。在国外,人工智能研究的泰斗、麻省理工学院的马尔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最近也加盟到这一队伍,可见其影响的巨大。<br/>“赛伯朋克”不是科幻小说发展的终结,恰恰相反,它可能只是一个新的开始。随着人类对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认识的提高,随着电脑对现实生活的改变程度的增强,人们对世界的思考还将更加深入。可以肯定,在未来的岁月里,科幻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还将有一个更加巨大的发展。<br/></P><br/><P>理论:论述Cyberpunk的产生与发展<br/>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科幻小说、赛伯朋克、Cyberpunk<br/>科幻小说的发展一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从这点说,科幻小说作家应具有一种特别的敏感,这种敏感使他可以拨开繁复的生活表象,察觉到当时还没不成熟的某种技术对未来可能会产生的影响。科幻中许多经典的概念便在这种敏感作用下产生,如:人造人、宇宙飞船、自动化控制等。有趣的是,正是这些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东西,在后来的岁月里,激励着人们把它们变为现实。这就形成了科技与科幻之间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一方面,科学家努力想让人们分清两者的不同,同时又不断从科幻中吸取创见;另一方面,科幻小说作家们学习各种新的技术,并尽量模糊化这种区别。 <br/>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日益成熟,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其他技术一样,它一开始就受到了科幻小说作家的注意,并在各式各样的作品中得到发展。终于,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新式作家,这些作家把注意力集中到计算机和它的延伸――计算机网络上,并结合其他的科技,创作出了大量风格独特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给予读者莫大的精神享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在未来的发展。<br/>赛伯朋克(Cyberpunk)是计算机网络题材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类。它发端自科幻小说,却延伸至整个社会,形成了具有特定人群的亚文化。这一现象是此前各种科幻流派所没有的,值得注意。 <br/>本文将简述科幻小说中的计算机/网络题材,并试图分析赛伯朋克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br/>计算机技术与人类生活<br/>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产生于1945年的美国,军方为了破译敌人的通讯密码,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电子管机器,即第一电子计算机――ENIAC。计算机和军事的这种难以割舍的关系似乎从这时起就注定了。在随后的十几年里,计算机慢慢从军用转向军民两用。<br/>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由于硬件价格昂贵,计算是集中进行的。即有一台主机(Host)做所有的运算工作,许多终端(Terminal)联接在主机上实现输入输出。在这种方式下,主机拥有集中的、无可置疑的权力,主机的拥有者即是所有终端使用者的统治者、上帝。用计算机进行计算的权利被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多数人只是在他们许可下才能通过终端使用主机。<br/>在60年代晚期,主机之间的互联开始出现。美国军方(又是军方)与美国几所著名的大学合作,开发一种可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的、多线路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这个网络将在随后的岁月里得到飞速的发展,并超乎军方的预想,成为全球信息共享的园地――因特网(Internet)。<br/>70年代中叶,微机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稳步发展的计算机工业。虽然它当时非常简陋,速度缓慢,但人们仍然注意到了它对主机拥有者的威胁。有了可以供个人使用的微型计算机,人们不用再看着少数人的脸色行事,而可以在自己的桌面上从事计算。这是一场悄然的反权威革命,没有硝烟,却意义深远。它第一次把推进科技发展的机会交给了大众。只要你有台计算机、有能力,你就可以做任何事。<br/>随着计算机在80、90年代的飞速发展,它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细致入微。人们在为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惊叹的同时,也猛然惊觉,人类对计算机的依赖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这引起人们的反思,开始考虑计算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br/>很明显,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从几乎分秒不差的电子手表,到各种大型家电,计算机芯片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还将继续加强。计算机扩充了信息存储的空间,提高了信息检索的速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们的生活节奏。<br/>另外,对于直接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他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面对不断闪动的光标,人们很难再象以前一杯清茶几抹青山那样悠闲仔细地思考问题。这使得计算机文本具有明显的简化趋势,其思想内容也容易流于肤浅。人们没有时间或精力去考虑普遍联系,只能抓住最早冒出来的意念。久而久之,当人们习惯以后,就逐渐失去了对事物的洞察力,只剩下简单的感受。 <br/>因特网的发展使人群之间的接触交流更为容易。我们在网上可以和一个思想、所受教育完全不同的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便利之极,以致于给人感觉象在村落中生活一样,这便是“地球村”。因特网还为个人提供了有别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机会。在网上,任何一个合法使用者都可以公开展示自己的观点,而无需通过什么编辑导演之类的审查。这导致了因特网多元文化的特征。在这种文化下,最普通的人也有话语权,可以发布消息、宣扬观点、和别人交往。 <br/>实际上,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的影响如此之深,很难一一列举。人们在发现这些情况之后,开始思考。科幻作家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最先注意到它们,最先把自己的思考变成小说展示给大众。<br/>计算机/网络在科幻小说中的表现<br/>对于科幻小说作家来说,思考一个科技的美好前景远远不如思考它可能带来的危害有意思。因此,最容易想到的问题就是:一旦计算机/网络出现了故障,会发生什么?这种题材最早出现于主流文学作家福斯特(E. M. Forster)的科幻作品《大机器要停止运转了》。在这部作品中,人类生活在一个“大机器”里面,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来自这个机器,完全与自然隔绝。小说最后,大机器坏了,停止运转,所有生活在大机器里的人全死了。此作品承袭了自玛丽·雪莱(Mary Shirley)以来对科学发展的人本主义恐惧,同时具有此后几乎所有计算机/网络题材作品各种特征的萌芽。由于时代和知识所限,福斯特不知道他作品中的“大机器”到底是什么,但今天我们在阅读这篇作品时,完全可以把它当极度发展的计算机网络看待。<br/>和此前模模糊糊感觉到的东西相比,有了计算机,人们可以明确地思考机器人的问题。一些传统的套路就被搬到了计算机/网络的场景中,如:计算机是否会产生自我智慧?计算机是简单的工具吗?计算机伦理?计算机会反抗人类吗?等等。这些思考在计算机诞生之前,已经在“人造人”、“机器人”等题材中出现过,现在不过是借尸还魂。一般来讲,这种题材的作品都没有跳出原有的路数。<br/>几乎同时,一些作家认为他们通过计算机找到了新的舞台,开始把他们在外星、时间旅行中用熟用烂了的那一套搬到计算机领域里来。在这些作品里,我们看到计算机/网络仅仅成为另一个可以产生奇幻效果的工具,去除其中计算机的成分,换上别的,再稍加修整,作品的主题、情绪、故事等完全不会受到影响。这些作家没有深入思考计算机对社会、对人类心理将产生的影响,只是做简单的符号代换。<br/>到了70年代末,个人计算机和网络的兴起给人强烈的震撼,一些人开始思考整个社会在未来可能的倾向。和传统的科幻作家不同,这些人不再从“假如……那么……”这个公式出发推导,而是试图考察影响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汇总,做出自己对未来的推断。80年代早期,这些人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体系,开始掀起一个新的科幻潮流――赛伯朋克。<br/>赛伯朋克的文化背景<br/>对赛伯朋克的文化做个回溯,可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自美国发端的反主流文化运动。自美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麦田守望者》始,到以亨利·米勒为始祖的“垮掉的一代”止,青年开始登上社会文化的舞台。这一时期出现了以艾伦·金斯堡、杰克·科鲁亚克、威廉·巴勒斯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他们反对任何主流文化,反对任何即成的价值观。他们不仅在作品中,也在生活上对主流文化实施反动,如吸毒、同性恋、裸体朗诵、隐居等。这次运动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只是简单地解构。有趣的是,这种解构最后的归宿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佛教禅宗。<br/>60年代,反主流文化运动从文学转向一个新生事物――摇滚乐。利用这种前所未有的节拍强烈、音响嘈杂的音乐,青年们找到了一个可以集体展示力量的机会。他们走出书斋,团结起来,反对既得利益者对他们的压制。有了集体的力量,他们就有可能试验新的社会形态,于是便有了群居、“花童”运动、游行示威,直至最后开出了一朵绚丽而伤感的花――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这一时期的文化代表有: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吉米·莫里森、詹妮斯·乔普林等。此时出现了一种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人群,并在随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当时他们被称为“嬉皮士”。值得注意的是,披头士和滚石都是来自英国的乐队,这说明英国开始进入反主流文化的前沿。<br/>整个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整个西方文化呈现一种与主流文化融合的态势。这里虽然有原来的“嬉皮士”已长大成人,不得不接受主流社会的因素,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统治者在最初的惊恐之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成功地消解了经过近20年已疲惫不堪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作为反主流运动象征的摇滚乐,此时也进入了所谓“艺术摇滚”时代,出现大量同古典音乐相关的、复杂的、精巧的作品。新一代青年对此不满,但又无力改变现实,只好去回顾火热沸腾的60年代,其作品弥漫伤感怀旧的情绪。<br/>70年代末,又一代青年崛起了,他们同样不满现实,意图反抗。与前辈们不同的是,他们不再试图推翻什么、建立什么,而是寻求个体的独立、嘲弄统治者、嘲弄整个制度。于是摇滚乐诞生了一个新的流派――朋克(Punk),其代表性成员有:雷蒙斯乐队、性手枪乐队、冲撞乐队等。从音乐形式看,他们提倡回归早期简单有力的曲调,反对架式十足的贵族化音乐。性手枪乐队的代表作可以说表明这种文化的基本观念――《英国无政府主义》。<br/>赛伯朋克的社会背景<br/>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社会进入经济衰退期。人们忽然发现,经过长时间令人精神紧张的冷战,核战争没有爆发,苏联依然非常强大,谁都没有获胜,却已经疲惫不堪。另一个重要的情况就是亚洲(尤其是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经济曾几近崩溃,但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奇迹般地成长为世界经济的强权之一,令人瞠目结舌。以前的难民如今来到美国大把大把花钱,开办企业……这些对美国人的自豪感是沉重的打击。经济代替意识形态在社会中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超越意识形态的交流成为必须。<br/>一些人注意到,随着信息论、控制论等新学科的诞生,统治者聪明地开始改变其统治方式,利用这些新学科的成果来施加影响,使广大民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其灌输的观念。比如成功地用节奏强烈却不具颠覆性的迪斯科消解了摇滚乐的号召力,使革命的武器变为消费品。一些人设想,这种控制可以通过新兴的控制论、计算机网络和生物工程来加强。他们称采用这种方式的统治制度为“技术系统”(Techno-System)。在这种系统下,人们获得的环境信息可能是统治者虚构的,真实本身难以确认,只能是通过某种技术感知的“虚拟真实”。<br/>赛伯朋克之前的科幻小说<br/>自玛丽·雪莱以降,科幻小说经历了漫长的萌芽期、20世纪早期的混乱以及40年代开始的“黄金时代”,以硬科学为主体的科幻已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包括阿西莫夫、海茵莱因、克拉克等。人们在他们的作品中神游许久之后发现,人类自身的秘密、人类面对纷繁世界时的感受,没有得到描写。于是60年代的一些作家开始把科幻小说的主体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类内心、从英雄史诗转向个人诉求、从简单的故事转向文学雕琢,这场运动被称为“新浪潮”。这是一次对传统科幻的反动,代表性作家有:奥尔迪斯、布拉得伯里、巴拉德等。这些人的作品主题模糊、文学手法具实验性。小说中充斥内心的呓语、象征、破碎的情节和文字、似乎无意义的形象等等。这场运动发端自英国,我们可以看到它同摇滚乐运动兴起的相似处。 <br/>从思想上讲,这种反动是和当时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分不开的。新加入的作家试图打破科幻小说原有的框架,重新树立一个更文学化的科幻概念。他们把主流文学的东西拿过来,同科幻揉和在一起,希望能让科幻真正成为“一种文学”。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些主流文学作家为了寻找新的文本,开始涉足科幻领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浪潮”的发展。 <br/>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新浪潮”本来是对科幻小说即有观念的反动,但却从主流文学中汲取养分。这使它同时具有反叛和卫道两种特性。<br/>70年代,随着整个反主流文化运动的消亡,“新浪潮”风格作品(作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慢慢占据了科幻的主流。然而,到了70年代末期,新的作家出现了。他们不满意那些令人难以阅读、无法理解的文学性科幻,开始再次进行反动。这次的反动,就是要回归早期硬科幻的风格。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它和摇滚乐的回归有极为相似的背景和动机。这些作家把目光投向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科学: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网络、生物工程等等,形成了独特的科幻文学流派赛伯朋克。<br/>关于赛伯朋克<br/>Cyberpunk一词最早出现在布鲁斯·贝斯克1983年11月发表于科幻杂志《Amazing》上的短篇小说《Cyberpunk》。直到1984年12月30日,《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的编辑加德纳·多佐伊斯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回顾性的文章《新的热点作家》,才将这一类作品称为“Cyberpunk”。<br/>一般认为,Cyberpunk一词由表示“控制论(Cybernetics)”的Cyber与表示摇滚乐流派的Punk组合而成。有人将其译为“电脑朋克”,但我们看到,这个词覆盖的范围不仅在于计算机领域,还包括控制论、信息论和生物工程等,因此本文简单音译为赛伯朋克。<br/>在赛伯朋克作家看来,总存在一个系统在统治民众的生活,如强权的政府、家长式管理的公司或是信奉传统基督信仰的人群。这种系统总是依靠某种特定的技术来实现统治,如通过洗脑、假肢、克隆、遗传工程等方式,这种技术会扩展人机合体。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这便是Cyber的含义。<br/>在任何文化体系中,总有一些人生活在社会边缘。如罪犯、流浪汉、梦想家或只是单纯寻求兴趣爱好的人。赛伯朋克作品关注这些人,通常显示他们是如何把系统的那种统治技术变成他们自己的工具,这便是Punk的含义。这提醒我们,在关注赛伯朋克中计算机/网络的内容时,不能忘记这些作品中具有“Punk”精神的一面。这不是计算机领域的英雄史诗,这是平民的、个人主义的、玩世不恭的个人体验。<br/>在今天,赛伯朋克不仅仅是科幻小说的一个流派,同时也指代一种生活哲学、亚文化、某些计算机用户。有人认为,作为科幻小说发展的一个时期,“赛伯朋克”运动已经结束,但其影响将一直延续下去。<br/>赛伯朋克的代表作<br/>实际上,早在1968年,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就发表了具有赛伯朋克风格的作品《机器人会梦见电绵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并在1982年被拍成电影。在随后的日子里,许多此类风格作品陆续发表,各种全新的概念逐渐成形,直到1984年,威廉·吉布森发表了长篇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正式宣告了科幻小说“赛伯朋克”流派的诞生。该作品叙述了一个计算机网络牛仔受人雇佣,入侵某网络节点的故事。 <br/>在吉布森的设想中,人们用一种叫“控制板”(Cyberdeck)的东西,可以把自己的大脑与计算机网络相联,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一种计算机网络的映象空间,称为“控制空间”(Cyberspace)。在控制空间里,计算机网络象一个梦幻般的世界,有颜色、有方位、有物体……和我们感觉到的现实空间一样,只是由计算机产生,更为绮丽诡异。另外,吉布森把书中的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及其外延称为“矩阵”(Matrix),并声称其“源于游乐中心最早的电子游戏”及“早期的图形程序以及使用颅侧插座的军事试验”。<br/>作品的主人公是个计算机网络牛仔,专门从事计算机网络的信息盗窃及倒卖。也就是说,他是一个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the EDGE),只能依靠自己的技能谋取生活资料。他的生活起伏不定,但从未舒适安宁,是高科技穷人(High-tech, Low-life)的代表。他玩世不恭,又对已死去的女友念念不忘。他不关心人类或什么集团的利益,只是为雇主工作,保持敬业的态度。在他看来,如何在严密无情的制度下生存,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任何所谓原则,毫无意义。<br/>故事的社会背景也富于代表性。作品中没有明确的年代说明,但应属于“近未来”时期,即未来的几百年内。那时,全球计算机网络极为强大,各种信息充斥其中,网络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之一。生物工程高度发达,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并可作为某种武器使用,可以修改人体DNA,延长人体寿命,克隆人实际存在。人和机器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人机差异逐渐消失。人类在地球轨道上建立了永久性居住地。大型企业替代政府,成为社会管理的主导力量。日本从经济、文化等方面强势入侵西方社会。<br/>《神经漫游者》一发表,立刻好评如潮,并一举获得年度“星云奖”、“雨果奖”及“菲利普·迪克奖”三项大奖,被视为赛伯朋克的代表性作品。该作品提出了许多被后人反复使用的概念,基本上体现了赛伯朋克小说的所有特征。<br/>赛伯朋克的特点<br/>赛伯朋克从威廉·巴勒斯、巴拉德、莫考克、菲利普·迪克等人的作品中吸取大量元素,形成自己作品的基本构架。赛伯朋克作品叙事较为明晰,文字带有现代主义后期痕迹,大量使用生词(甚至自创)。故事主人公不再是英雄,而是社会的边缘人,为生存而奋斗,乐于把统治阶级的工具当成自己的谋生工具。赛伯朋克作品往往具有如下特征:与计算机/网络或生物工程有关;故事总在城市中;情绪悲观厌世;总存在一个背景上的巨大的组织;新概念不加解释;道德界限模糊等。 <br/>同科幻小说“新浪潮”相比:赛伯朋克回归“硬科幻”重视科技的传统,表现出科技中令人眼花缭乱的一面,出现大量新的概念。经过许多作品的描写,这些新概念已经成为象超光速飞船、时间机器一样的科幻基本概念,如控制空间、控制板、矩阵等。赛伯朋克作品抛弃了新浪潮中晦涩含混的文字风格,采用较为简单明确的文字,故事性强,更便于阅读。<br/>同传统的硬科幻相比:赛伯朋克关注社会边缘的反英雄,而不是完美的英雄;关注计算机/网络或生物工程等新的科技,传统的太空题材只是无关要旨的背景;关注个人的生存,而不是全人类的福祉。对于新的技术,赛伯朋克不象传统硬科幻那样津津乐道,解释个没完没了,而是提到,然后马上使用,读者不用考虑其原理,只要随着故事进展,知道它能干什么就可以了。文字上,赛伯朋克比传统硬科幻更文学化。 <br/>同以往的“反乌托邦”科幻小说相比:赛伯朋克同样设想了并不美好的未来,同样有个统治系统,同样有人在试图反抗。不同的是,在“反乌托邦”作品中,统治系统对反抗实行高压,对反抗者采取洗脑或肉体消灭等手段。在赛伯朋克作品中,统治系统也压制反抗,但这种压制目的不在于消灭反抗力量,而在于使反抗者觉得自己“似乎”真的是在革命。实际上,反抗力量的存在成为统治系统实现统治的一部分、成为它统治合理性的一个表现、成为它统治“开明”的一个广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赛伯朋克中的统治系统允许存在反抗,因而统治得也更不着痕迹。<br/>赛伯朋克的主要作家<br/>威廉·吉布森:<br/>1948年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年轻时由于激进反战,被美国征兵局除名,随即定居加拿大,后入籍。1977 年在《UnEarth》上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全息玫瑰的碎片》(Fragments of a Hologram Rose)。1982年在《Omni》上发表《燃烧的铬》(Burning Chrome),创造“Cyberspace”这个概念。1984年发表第一本书《神经漫游者》,与随后发表的《康特·杰罗》(Count Zero,1986)、《蒙娜·丽莎超速档》(Mona Lisa Overdrive,1988)合称“矩阵三部曲”(Matrix Trilogy)或“蔓生三部曲”(Sprawl Trilogy)。其他长篇还包括《不同的引擎》(Difference Engine,与布鲁斯·斯特林合作,1991)、《虚光》(Virtual Light,1993)、《幻像》(Idoru,1996)。他还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br/>另外,吉布森还参与了部分影片的制作。他创作的电影剧本包括:《约翰尼·耐莫尼克》(Johnny Mnemonic,据1981年的同名短篇改写,1993)、《异形 3》(Aliens III,未采用)、《新玫瑰饭店》(New Rose Hotel,据同名短篇改写,1998)、《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据1984年同名短篇改写,预计2000年公映)等。另外,他还执导了一部纪录片《Cyberpunk》。<br/>吉布森被认为是赛伯朋克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本人是个纯粹的作家,早期基本不懂计算机,只是凭借其作家的敏锐而创作了这些作品。和其他赛伯朋克作家一样,他反对把自己规入某固定的一个派别。<br/>布鲁斯·斯特林:<br/>1954年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现定居在德克萨斯的奥斯汀。作品包括《回旋海》(Involution Ocean,1977)、《人造孩子》(The Artificial Kid,1980)、《分裂矩阵》(Schismatrix,1985)、《网络岛》(Islands in the Net,1988)、《阴天》(Heavy Weather,1994)、《圣火》(Holy Fire,1996)等以及大量短篇小说。<br/>作为赛伯朋克的代表人物之一,斯特林的名气主要来自他作为赛伯朋克理论发言人的角色。他在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上不停地露面,对推动赛伯朋克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他还是赛伯朋克的经典地下刊物《廉价的真相》(Cheap Truth)的创办者。该杂志培养了一大批赛伯朋克作家。<br/>其他的重要作家包括:<br/>格雷·毕尔、鲁迪·拉克尔、路易斯·沙纳、约翰·雪莱等。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作家是菲利普·迪克,他不是赛伯朋克时期的作家,但其作品给后来的作家们极大影响,并有多部被改编为电影。<br/>赛伯朋克电影<br/>理解赛伯朋克一个直观的方法就是观看赛伯朋克类型电影。下面列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影片:<br/>《异形》(Aliens)、《黑雨》(Black Rain)、《银翼杀手》(Blade Runner)、《发条橘子》(A Clockwork Orange)、《乌鸦》(The Crow)、《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苍蝇》(The Fly)、《约翰尼·耐莫尼克》(Johnny Mnemonic)、《矩阵》(Matrix)、《赤裸的午餐》(Naked Lunch)、《机器战警》(Robocop)、《奇怪的日子》(Strange Days)、《终结者》(Terminator)、《全面回忆》(Total Recall)、《12猴子》(12 Monkeys)等。<br/>一般来讲,在赛伯朋克类型影片中,未来的世界科技发达,但城市破败不堪,人们生活在光怪陆离的环境里。我们看到,这些影片的题材非常广泛。比如:《发条橘子》讲述了科学家将一个恶棍洗脑,使其失去暴力倾向和性能力,影片使人想到赛伯朋克经常提到的利用科学来实现统治。《苍蝇》讲述了由于基因融合导致的一场灾难。《约翰尼·耐莫尼克》讲述了一个将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利用肉体移动传递信息者的历险,这便是赛伯朋克的主流意念――计算机和人类意识。《机器战警》则是人机合体的鲜明表现。《全面回忆》(据菲利普·迪克作品改编)体现了在科技作用下,真实本身可能是不确定的。一般认为,对赛伯朋克的未来最经典的表现是电影《银翼杀手》。这部影片据菲利普·迪克的小说《机器人会梦见电绵羊吗?》改编,执导《异形》的利得雷·斯考特导演。在这部1982年的影片中,日本文化充斥西方的社会,城市一片狼藉,人们忙忙碌碌,个人对自己的身份(即真实)充满怀疑,光线昏暗,情绪懒散颓废。<br/>作为亚文化的赛伯朋克<br/>80年代中期,某些人注意到了今日西方社会正在萌芽的“技术系统”,并从赛伯朋克作品中认出了那些和自己一样的社会边缘人,他们开始自称为“Cyberpunks”。随后的几年里,大众传媒自然地把这些人称为“Cyberpunks”,一般来讲这个人群的成员包括:Hacker、Cracker、Phreak。其中:Hacker(黑客)指那些对计算机网络理解很深,喜欢入侵其他计算机的人。Cracker(解密高手)指那些对计算机系统及程序编制理解很深,经常破解正版软件中加密功能的人。Phreak(飞客)指那些精通电话系统,利用其缺陷免费(或少付费)打电话的人。<br/>可以看出,这些人的行为都是不为秩序所允许的,他们(按统治者的观点)本质上是高科技领域的罪犯、不法之徒。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同这个日益规范化、消费化的统治制度抗争,追求一点个人的空间和价值。 <br/>这种极端的思想当然不会为主流文化所认同,但其影响却慢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形成一种亚文化。同其他亚文化一样,赛伯朋克亚文化有自己的伦理道德,这里摘录部分,我们可以从中多少体会到一些他们的想法:<br/>* 根本没有什么核战末日,今后的战场是人们的意识。(抛弃了传统的核战阴影,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对抗)<br/>* 超级公司是新的政府。(经济力量成为主导)<br/>* 世界被分成了亿万个使用自己的语言、代码、生活方式的亚文化群。(世界的多元化) <br/>* 通过化学可以生活得更好。(注意,生物化学是赛伯朋克的另一个主要领域,常与计算机网络紧密结合)<br/>* 电脑产生的文化非常重要,没有人为电脑在这些文化中的地位感到羞愧。电脑是很酷的工具,是人类的朋友。(不再反复追问人与其造物之间的关系,而是采取共生共荣的态度。这与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不同,60年代也反对现代科技,提倡回归自然。)<br/>* 我们正在成为电子人(Cyborgs)。现在的技术越来越小巧、贴近我们的生活,很快就会和我们融合的。(认为半人半机器是未来的方向)<br/>* 攻击任何试图阻碍人们获取信息的东西。(免费、无限制的信息共享是赛伯朋克的主要目标) <br/>* 反抗有害和高压的权威。(反主流文化,反压制)<br/>* 所有的信息都要求被释放。(最响亮的一句口号)<br/>* 除了朋友,压迫任何人。(为求生存而奋斗)<br/>* 不要信任任何人。<br/>* 不要杀死任何人――太便宜他们了。(在《神经漫游者》中,主人公破坏了规矩,没有被杀死,而是被毁坏了神经,无法再进入控制空间)<br/>* 形式比实质更重要。(带有明显美国文化特征的观点)<br/>* 反极权,鼓励无政府主义。(想想性手枪乐队的代表作)<br/>* 为道德和精神的乌托邦“开明专制”斗争。(不再追求“完全民主、完全平等”,而代以较为实际的开明专制) <br/>* 用数字化仿真来取代感官经验。(消解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br/>总结<br/>我们看到了西方科幻小说在计算机/网络题材上所做的尝试,从传统故事的变种到赛伯朋克。这令我们自然想到:在因特网日益普及的今天,中国的作者怎么对待计算机/网络题材呢?<br/>1996年3月,星河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了短篇科幻小说《决斗在网络》,开了中国科幻小说计算机/网络题材的先河。这篇作品描述了一场在校园计算机网络中通过电子游戏进行的一场决斗。作品发表后,反响巨大,获得当年“科幻小说银河奖”特等奖。随后,陆续有人发表该题材的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宋宜昌与刘继安合写的《网络帝国》、吴岩的《生死第六天》、星河的《带心灵去约会》、杨平的《MUD-黑客事件》等。<br/>这些作品包含赛伯朋克的部分特征,但没有特别的构思或新的创意,因此没能有所突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作者对于计算机网络接触不够,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反叛、反主流的意识缺乏。知识可以学习,但思想意识在人成年后是难以改变的,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普遍缺乏反叛意识的社会。因此,阅读西方的赛伯朋克作品,对中国科幻的创作意义主要在各种概念和文本上,其精神反倒退居其次。 <br/>需要注意的是,赛伯朋克的产生与西方社会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简单的模仿不一定会出现好作品。如何仔细考察中国当今社会、认真思考各种可能性,恐怕才是中国计算机/网络题材乃至整个科幻创作的出路所在。<br/>附录一:中英人名对照<br/>布鲁斯·贝斯克<br/>Bruce Bethke<br/>加德纳·多佐伊斯<br/>Gardner Dozois<br/>菲利普·迪克<br/>Phillip Dick<br/>威廉·吉布森<br/>William Gibson<br/>威廉·巴勒斯<br/>William Burroughs<br/>巴拉德<br/>Ballard<br/>莫考克<br/>Moorcock<br/>布鲁斯·斯特林<br/>Bruce Sterling<br/>格雷·毕尔<br/>Greg Bear<br/>鲁迪·拉克尔<br/>Rudy Rucker<br/>路易斯·沙纳<br/>Lewis Shiner<br/>约翰·雪莱<br/>John Shirley<br/>利得雷·斯考特 Ridley Scott<br/>附录二:参考资料<br/>* 《神经浪游者》:(加拿大)威廉·吉布森著,雷丽敏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1月。<br/>* 《科幻之路》:(美)詹姆斯·冈恩、郭建中主编,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97年8月。<br/>* 北京师范大学《科幻小说鉴赏与研究》选修课教材:吴岩编,星河整理。<br/>* 《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胡泳、范海燕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12月。<br/>* 《垮掉的一代》:李斯编著,海南出版社出版,1996年10月。<br/>* 因特网网站“The Cyberpunk Project”: http://www.cyberpunkproject.org/<br/>* 因特网网站“Mark/Space: Anachron City: Library: Keywords: Cyberpunk”:<br/>http://www.euro.net/mark-space/Cyberpunk.html<br/></P></TD></TR></TABLE></B></CENTER><br/>

有话不说是痛苦的 有补丁不打是罪恶的




精华:6
帖数:1282
魅力:1748
经验:2894
金钱:1666
注册:2004-08-13 09:32:39
4882440472494080    4882440472494080 5楼
2015-05-16 22:27:55

把Neuromancer翻译成神经浪漫者是什么意思<br><br>这个词明显来源于necromancy 指的是和死者沟通或者唤醒亡灵 所以mance是联系沟通的意思 同样的构词有romance

Oo。&lt;,*}}}}}}&gt;&lt;




精华:700
帖数:17846
魅力:42037
经验:36616
金钱:46318
注册:2002-05-05 14:20:26
5128260241326080    5128260241326080 6楼
2015-05-16 22:59:38

are you ok?<br><br>这句有什么问题?雷军说这么一句之后被嘲笑了很久。但我看港剧里也有这么说的。

长沟流月去无声。




精华:6
帖数:1282
魅力:1748
经验:2894
金钱:1666
注册:2004-08-13 09:32:39
5469725710614528    5469725710614528 7楼
2015-05-16 23:56:52

什么语境 不知道这个典故

Oo。&lt;,*}}}}}}&gt;&lt;




精华:700
帖数:17846
魅力:42037
经验:36616
金钱:46318
注册:2002-05-05 14:20:26
4789463020470272    4789463020470272 8楼
2015-05-17 11:56:59

[url=http://www.ycgf.org/News_Events/Beijing2005/Train_WZC.html]看这个[/url]。

长沟流月去无声。


刷新树形列表
114093 ● - 我们崇拜凡尔纳实在太久了 2962字1楼 lai66 2005-03-28 23:22:29
43092 ◆ - 我已经变成无政府主义者了,随便你们怎么玩吧~~~ 45字2楼 拼音输入法 2005-03-28 23:39:35
63090 ◆ - 我们崇拜凡尔纳实在太久了 26字3楼 桃花仙 2005-03-28 23:44:52
112076 ◆ - &lt;CENTER&gt;&lt;B&gt;&lt;CENTER&gt;&lt;B&gt;电脑朋克(Cyberpunk)的历史&lt;/B&gt;&lt;/CENT 37497字4楼 食肉兔 2005-03-29 10:40:49
4882440472494080 ◆ - 把Neuromancer翻译成神经浪漫者是什么意思&lt;br&gt;&lt;br&gt;这个词明显来源于necromancy 指的是和死者沟通 96字5楼 coolchinese 2015-05-16 22:27:55
5128260241326080 ◆ - are you ok?&lt;br&gt;&lt;br&gt;这句有什么问题?雷军说这么一句之后被嘲笑了很久。但我看港剧里也有这么说的。 56字6楼 桃花仙 2015-05-16 22:59:38
5469725710614528 ◆ - 什么语境 不知道这个典故 12字7楼 coolchinese 2015-05-16 23:56:52
4789463020470272 ◆ - [url=http://www.ycgf.org/News_Events/Beijing2005/Train_WZC.h 74字8楼 桃花仙 2015-05-17 11:56:59


Copyright ©2001 - 2025 大江东去,科幻长城
Powered By Djdqbbs Version 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