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香港近二十五年的科幻小說的發展
2005-01-13 13:43:40
<br/><b><br/></b>[引言] <br/>本文試就香港近二十五年的科幻小說的發展作一簡單概括,並以香港與國內、 台灣等地比較,分析本港科幻發展緩慢的原因。 <br/>[背景] <br/>在中港台三地,香港在創作科幻小說方面可說是頗具優勢:她是言論最自由、資訊最豐富、中西文化交匯最徹底的地方。照理來說,一個作家可以在此地擷取最充足的養份, 創造出最好的作品。 <br/>然而,香港的商業社會卻使非主流的科幻創作及推廣遇到一定的阻力, 有代表性的真科幻作品碩果僅存,亦未能使華人科幻起飛,反而遠遠落後國外及台灣。 香港科幻小說發展可分為數個時期,分別是外譯時期、通俗時期、論述時期及播種時期。 <br/>[科幻外譯時期] <br/>此時期香港仍未有代表性的科幻原創,相反不少西方作品被翻譯成書,一度成為主流。 被引入的作品多不勝數,由《基地》、《火星之沙》一直到《雙星》、《無時世界》等都有, 但翻譯質素參差,挑選的作品亦無一定系統。另外也出現了一些「譯著」, 乃以西方原著作藍本加以增補,改編出來的本地版本。但不論是譯作還是譯著, 讀者仍是小眾,尚未普及,各階層對科幻的認識極其有限。 <br/>[科幻通俗時期] <br/>這時期的本地科幻作家仍然不多,幾乎可以說只有倪匡一人。但他的作品種多量多, 因而使科幻這種文體通俗化,令本港不同層面的人士接觸這種文體,而且普遍接受。 倪匡的作品在普及科幻方面具一定意義。 <br/>倪匡的作品,文體跨越武俠、傳奇與科幻領域,著作堆疊成牆,以科幻作品最為人稱道。 <br/>在他筆下的各個系列裡,諸如原振俠、浪子高達、亞洲之鷹、年輕人、非人協會等, 以『衛斯理系列』等百多本作品最為膾炙人口。主角衛斯理具有不可思議的魅力與機運, 上天下海,周旋於外星人之間。而百多本作品中又以《藍血人》為代表作。倪匡『衛斯理系列』 的作品特點是娛樂性高,重小說多於科幻,可歸入「軟科幻」一類,而《倪匡短篇小說集》 則具<br/>「硬科幻」之特性。 <br/>這段時期頗長,衛斯理成了科幻的代名詞。直到近年,倪匡移居外國,作品由最初的 《鑽石花》的動作冒險類沉澱為《探險》、《真實幻境》等對話思考類的情節,娛樂成份減弱 ,並處處流露對極權及人類劣根性的批判,雖然顯得比過去的作品較富哲理性,但讀者人數銳減。 <br/>稍後崛起的黃易,挾著比倪匡更恣意汪洋的想像力,以多產量而雄據幻場,成了繼倪匡以後的科幻泰斗。於《超級戰士》等長篇科幻及《幽靈船》 <br/>等若干短篇科幻小說集牛刀小試後,自創「玄幻系列」,當中有浪漫的魔幻武俠小說 《大劍師傳奇》十二卷、帶著硬科幻味道的《星際浪子》十卷、半架空歷史的《尋秦記》 二十五卷,一度雄霸了香港幻場。黃易的作品具備了足夠商業元素:文字淺顯、情節吸引 、出書期快,馬上成了通俗文學中的主流。 <br/>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星際浪子》的銷量及不上《尋秦記》,反映出在有選擇的情況下 ,香港讀者仍是喜愛武俠多於科幻。 <br/>[科幻論述時期] <br/>倪匡與黃易的作品曾一度雄據幻場,雖然把科幻介紹到本港不同的階層, <br/>並使其躋身於各類型文體之中,但因為倪黃二人的科幻只顧及商業元素及娛樂成份 ,思想性始終不高。一九八七至八八年間,杜漸在『商報』撰寫一個名為『怪書怪談』 的專欄,算是推廣正統科幻的一個開始。一九九零至九一年間,杜漸撰寫一套上下冊的 《世界科幻文壇大觀》,資料頗為詳盡,至今仍為中港台三地中最有系統的華文科幻論述。 <br/>同一時期,杜漸亦與李偉才、黃景亨、潘昭強等協力辦過四期《科學及科幻叢刊》 ,當時不過是處於起步狀態,但內容形式俱佳。可惜四期過後,因資金及銷量等等問題 ,終告停刊,此後本地再沒有同類型的雜誌。其實,小眾雜誌要一紙風行頗有困難, 而且起步一定要守,但《科學及科幻叢刊》的襁褓期太短,不得不夭折。 <br/>除此以外,李逆熵亦曾撰寫《超人的孤寂》、《挑戰時空》等科幻論述作品。 <br/>[科幻播種時期] <br/>這時期倪黃的科幻號召力不再,而前文提及的各種科幻論述作品亦沒有再出現。 這段期間較多作家湧現,挾著不同的風格,企圖以科幻小說或科幻漫畫打開科幻市場。 <br/>與黃易同期,卻無寂寂名的宇無名,創作了一系列『超科幻小說』。 宇無名的作品緊貼早期倪匡『衛斯理系列』的風格,以「軟科幻」為主導,情節亦算豐富, 且滲進了軍事小說元素,企圖執香港科幻之牛耳。可惜宇無名的作品未能叫好叫座, 近期作品如『創世目擊者』宛如軍事小說,科幻成份極微,在文類模糊難辨的情況下, 無法打出名堂。 <br/>科幻新星譚劍率先打破困局,以異度空間為題材的《虛擬未來》、《換身殺手》 創新風氣,開辟出外星人和星際冒險以外的另一種科幻文類。喬靖夫的作品 《吸血鬼獵人日志系列》、《冥獸酷殺行》等,糅合 Anne Rice和洪凌的風格,亦冒起頭來。其他諸如周顯的《超重島》、蘇文星的 《幻海魔鐘》、武藏野的《最強之刃》、《殺人戰朮》、蕭志勇的《未來的冬夜,一個旅人》 、畢華流的《懸空海之戰》等等,偶爾興起,暫未有作家可獨當一面,再領風騷。 <br/>值得一提的是,九六至九九年間,某些雜誌或先或後, 開始每期連載一些短篇和中篇的科幻小說,這是以往所僅見的。例如《男雜誌》、 《小說世紀》、《東周刊》等,科幻身處其中,雖然只是多種文類的競技項目之一, <br/>卻對推廣欣賞與創作方面有一定鼓舞。可惜此文完成之日,三份雜誌已再沒任何科幻小說連載。 <br/>這個時期,因為互聯網的普及化,本地的科幻小說的發表和推廣形式有了轉變。 不少創作人均先從網絡上發表作品,然後才結集成書出版,例如譚劍之於「星網互動」 ,蕭志勇之於「香港電訊網上行」,兩人皆是先網後書的。 <br/>可喜的是,九六年頭由本港熱心科幻迷成立的「香港科幻會」,現在會員二十多人, 曾自資出版了三期會刊,算是獨力承擔大局。 <br/>這段時期,本地最多人認識的科幻小說,則非台灣科普及科幻作家張系國的《棋王》莫屬 。十年以來,這本書是香港高級程度會考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其中一卷的選擇讀物之一, 大部份高中學生都曾經看過。可惜學子們在完成讀書報告之後, 進一步涉獵張系國的其他科幻作品的人不多,《星雲組曲》是個例外,然而再深入到 《城》三部曲以至跑去看《 Foundation 》的人更是寥寥可數。 <br/>此段時期亦是香港科幻漫畫的全盛期。因為青少年喜愛圖像甚於文字, 原創科幻漫畫既比科幻小說受歡迎,在這方面反而獲得發展。例如銷量不錯的 <br/>《超神》和《武神》,均是「硬科幻」漫畫作品,其他的還有《龍虎五世》、 《龍神》等。而日本科幻漫畫《阿基拉》、《五星物語》等亦深得本地漫畫迷喜愛。 雖然本地的科幻漫畫仍以機關布景和暴力武鬥來作主導及包裝, 但普遍反映香港的年青人不是不喜歡科幻,只是不愛閱讀以文字作媒體的小說, 而轉投科幻漫畫而已。 <br/>[香港科幻小說發展緩慢的原因] <br/>即使經歷了四個時期,科幻小說在本地仍未有突破性的發展, 距離收成期或所謂黃金時期仍相當遙遠。究其原因如下: <br/>首先,是本地科幻缺乏一個長期根據地所致。所謂長期根據地, 即指一本定期出版的「科學及科幻讀物」。一本好的「科學及科幻讀物」, <br/>既能介紹、評論、刊載本地作品及外地譯作,亦能供躍躍欲試的讀者「讀而優則寫」 ,頗具象徵意義。但除了《科學及科幻叢刊》、《香港科幻會刊》等書以外, 根本沒有一個長期根據地。 <br/>比較之下,台灣的《幻象》開發了八期後轉移陣地,在網上發展, 在張系國和葉李華等有心人大力推動下,科幻界已有一定規模,自然能於穩定中謀求發展。 中國四川出版的《科幻世界》至今猶在,而且辦得越來越好。網路或雜誌本是推廣的兩大媒介, 香港既無科幻之網,亦乏科幻叢刊,連基地也沒有的戰鬥機群,如何可補給資源,作遠程飛行? <br/>其次,香港沒有科幻小說的比賽,或雨果獎、星雲獎等頒給致力科幻的人士的獎項。 本地每年的文學比賽及文學獎項多不勝數,偏偏獨缺科幻。 多年以前由新雅舉辦的科幻小說創作比賽,曾集結得獎者作品, 編成《一個昆虫與青草的國度》和《不死的灰白體》二書,當中作品質素頗高, 証明香港人有能力寫出好的科幻。然而是那兩屆以後,科幻小說比賽已不復見,至今仍沒有類似渠道供讀者一展身手。 <br/>第三,本地欠缺了好的西方科幻譯作。要本地馬上出現大量優質的科幻創作, 當然是強人所難,但本地連西方科幻譯作也欠奉,更無法給予本地科幻作品一定的養份。L.Ron Hubbard一系列的作品,如《地球殺場》等均在國內熱賣, 磚頭厚的簡體字版在深圳書城與其他類型文學平起平坐﹔台灣的漢聲更全力翻譯整套Issac Asimov的《基地》系列及《機器人》系列。至於本地,除了由台灣翻譯的一套二十本 《銀河英雄傳說》曾在港掀起熱潮而又沉寂以外,已沒有類似事例。姑勿論資源或商場因素, 到底是沒有翻譯作品激發不起本地創作,還是沒有本地創作去響應翻譯作品,這 雞先蛋先的問題並不重要,因為現在,香港科幻界既沒有雞,也沒有蛋。 <br/>再者,香港的科幻讀者群在外譯期與通俗期已劃分作兩類,因時期甚長,涇渭分明, 中間地帶的發展並不理想。 <br/>第一類是倪匡與黃易的作品,以通俗取勝,滿足了追求娛樂性的大部份讀者群,是為 「通俗類」。第二類是優質科幻作品 (本地固然絕無僅有,退一步來說,台灣、國內以至國外亦難見《基地》級的外國作品 ),是為「正統類」。在這兩類科幻讀者群之間,其實存在另一個層面, 這一層面既叫好叫座,又不會曲高和寡,稱之為「新世代類」。近幾年的作家便企圖在 <br/>「正統類」吸收養份,寫出超越「通俗類」的「新世代類」作品,打開商場。 但在數量不多、書商不願作全面宣傳的情況下,不少作品被迫沉於箱底, 有些作家甚至轉移陣地,到台灣發展,或減產,甚至放棄。於是, 「新世代類」的作品使原創科幻小說在本地振興完全無望。 <br/>何況,中國社會和西方社會不同,武俠小說始終是前三個時期小說界的主流, 蓋過了正統科幻小說的鋒芒,只能靠通俗科幻殺出血路。第四個時期通俗科幻不多, 年輕的試探性科幻作品,力量並不足夠,又被愛情和散文等文體擊敗,都是迫不得已的事實 。加上香港社會的商業味道太重,文學本身已不受重視,更何況非主流的科幻? <br/>如文首所述,香港的科幻創作似乎未乎合理想。通俗的軟科幻曾充斥商場, <br/>今天卻後勁不繼﹔優質的真科幻不多,譯作更是曲高和寡。加上推廣的媒介悉數斷絕 (網路、比賽、雜誌連載、科幻刊物),作品不好賣導致書商避之則吉, 書商不入貨導致港人可接觸的更少,青少年更是不愛文字愛圖片,導致香港科幻界十年如一日 。惟望「香港科幻會」可作基地,推廣科幻,並配合一眾年輕作家,寫出優秀的本地正統科幻 ,振興香港科幻界。<br/>